目前分類:Germany (4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梅青根是一座位於斯圖加特南邊約四十分鐘火車城的小鎮,也是德國知名服裝品牌Hugo Boss的大本營。自從Hugo Boss在當地創設了自家品牌的折扣商店後,陸續吸引了其他品牌的折扣店進駐,逐步發展成德國家喻戶曉的outlet city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慕尼黑若得浮生半日閒,那麼有兩種消遣:一是到寧芬堡看玲瑯滿目的美女,另一則是到德意志博物館(Deutsches Museum)看包羅萬象的科技。



如果用女人做比方,寧芬堡不像華貴的公主,也不似妖冶的豔婦。她沒有令人目眩神迷的宮廷花園,也沒有教人嘆為觀止的建築工藝。她像一個品格端正的婦女,披著一襲潔白外衣,頭戴洋紅帽子,四平八穩地坐著,發散著一股端莊和諧的氣質。中央主堡始建於1664年,隨後歷經多次擴建,直到18世紀中才成就今日環抱中庭花園的建築群。這裡是童話國王路易二世的出生地,看著一群天鵝在花園水池中舒活地悠游,我不禁好奇,路易國王的天鵝夢或許恰是在這個水池邊萌芽呢?(註1)



比起中規中矩的城堡外觀,寧芬堡的大廳(Steinerner Saal)顯得活潑許多。牆壁佈滿洛可可風情的線條和裝飾,天花板的巨幅壁畫描繪著奧林匹亞眾神的活動,其中最醒目的是旭日前的阿波羅,手執長槍,驅著白馬,意氣風發地登場。穿過通道,走進隔壁房間,三十六幅世界各地的美女圖掛滿了每一面牆,其中有路易國王的母親瑪莉安皇后、歐洲各國的皇室成員,甚至還有希臘和蒙古公主。這些美女圖是路易爺爺(註2)的私家珍藏,至於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癖好,我不得而知。我仔細瀏覽了每張肖像和名字,並將偏愛一一留影,你不妨也去瞧瞧哪幾位美女投合你的脾胃!



城堡內另設有馬車博物館(Marstallmuseum),展示了早期的皇家交通工具,其中還有路易二世旅行時乘坐的馬車。如果有更多的閒情逸致,原本作為打獵場的城堡後花園夠大,足以消磨半個下午。

至於德意志博物館(註3),其實它就像個超大型的科博館,展示著飛機船舶、機械、電力、攝影、紡織、資訊等各種領域的技術和設備,內容五花八門,佐以實物介紹,更令人有踏實的知識洗禮。但由於展場實在太大,我的好奇心也隨著又酸又麻的小腿,漸漸變得遲鈍了。


註1:寧芬堡主堡門票€5,馬車博物館門票€4,加上後花園建築群的合併參觀票€10。
註2:路易一世(Ludwig I of Bavaria),1786~1868。
註3:德意志博物館門票€8。


進入Nymphenburg的相簿…
如果想了解更多慕尼黑景點,請閱讀Munich:魔鬼穿幾號鞋?
如果想了解更多童話國王和新天鵝堡的故事,請閱讀Fuessen:王子真的快樂嗎?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圖片拍攝自柏林KaDeWe百貨公司)

以下報導節錄自【德國之聲中文網】 2007.12.07

每年德國人需要花費近十億小時的時間來給家人及親朋好友挑選合適的聖誕禮物,這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而平均每人則需要16個小時,也就是說要用大概2天的時間去尋找、挑選和購買。由此可見,購買禮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Shopping.com網站受委託對所有產品和價錢比較作了個詳細的調查,安雅. 萬候德從這項調查中為我們選出了一些有用的資料……這些資料表明並證實了一點:婦女們選購禮物花的時間長,是因為她們還能從購物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萬候德女士說:“很明顯婦女首先是為她們的孩子購買禮物,然後才是名單上的其他人。而男人們則主要是為自己的愛人購買禮物。這需要2到4個小時的時間來好好考慮的。

“為我妻子挑選禮物,真的是很麻煩,因為她總是希望得到特別新奇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即使到最後關頭也還是不那麼容易的被挑選出。所以,在購物前我會考慮一下,到底想買什麼東西。”“老實說,整個購物過程我只需要10分鐘,因為在此之前我就已經考慮好了。” “為了買禮物我肯定要用好幾天的時間轉遍所有的商店。” 接受調查的群眾如是說道。

Shopping.com的策劃者認為,其實人們還是可以更好地利用時間的,於是他們設計出了由15個問題組成的購物指南,從而獲得了大量的資訊。……這個問題式的購物指南的好處是,它不僅僅可以幫自己列出購物清單,而且還可以為別人列清單。如果您現在也想得知,您自己和您的親朋好友喜歡什麼的話,那麼請嘗試使用這樣一個購物指南,今年的耶誕節將一定會是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

Stranger閒扯蛋:

在歐洲,聖誕節可不只是一張卡片和一頓大餐就可以打發的,它是人們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最盛大的慶典。如同中國的除夕,在聖誕夜這一天,無論是在外求學的、工作的,或是已成家的子女,都會回到父母家中,共享一個充滿天倫的團圓夜。

團圓的那天,當然不能兩手空空,家裡從老到小都得一一打點;此外,對於親密的朋友和同事,人們也會準備特別的禮物。該準備的禮物零零總總加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難怪在商業上聖誕節又被稱為「第五季」。我上個月中出差歐洲時,不管是杜塞道夫、奧斯陸,或日內瓦,商店街上都已經展開盛大的廣告宣傳,即使距離聖誕節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讀完了上面的報導,我覺得對德國人來說,時間似乎還是不夠。

在這方面,我們的紅包文化就顯得有效率多了。不是嗎?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次出差好巧不巧,遇上了德國鐵路十五年來最大的罷工事件。

關於罷工的消息,我並非從新聞上得知。當我的班機從日內瓦飛抵阿姆斯特丹後,我打電話通知位於Münster的旅館預計抵達的時間,電話另一頭的小姐滿嘴狐疑地問我:「你確定今天到的了嗎?」從她口中我才得知德鐵罷工的噩耗。

雖說是罷工,不過倒也不是整個路網都癱瘓。東部較慘烈,有近九成的火車擺爛,西部相對好一些,只有五成火車裝死。我就像走跳棋一樣,靠著不停轉換行駛的列車朝目的地慢慢前進。

早在罷工之前,德鐵工會就先公佈罷工時間和停駛列車。在科隆月台上,廣播不停地為取消的列車向乘客道歉;在法蘭克福,有專人在時刻表前為一臉茫然的乘客指引明燈;在各個車站的德鐵服務中心,櫃檯人員都會悉心地指引你如何搭乘替代列車抵達目的地。雖然是罷工,但罷得井然有序,罷得有條不紊。

至於為什麼罷工?原因不外乎一個錢字—薪水太少,工時太長。後來我看電視新聞,大家對德鐵罷工幾乎沒半句好話,一位婆婆悻悻然說:「我一個鐘頭的工資只有七歐,但我可沒有權利罷工。」德鐵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說,如果如數答應工會的加薪要求,那麼必須裁減一千五百個職位來因應。

這場風波最後會如何收場,我拭目以待。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波登湖又名康士坦斯湖(Lake Constance),位於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交界,恰好連結了三個說德語的國家。它是德語區內最大的湖泊,面積可以塞下六十六個日月潭,湖水的波動與大海的潮律有幾分相仿,對深居內陸的南德人來說,他們對海的想像便由此開始醞釀。



我下榻於Kressbronn的一個小旅館,距離湖濱只有五分鐘腳程。湖畔有一個小碼頭,夏季時有開往奧地利Bregenz的渡船。碼頭上有五根旗桿,依序懸掛著歐盟、德國、奧地利、瑞士和當地的旗幟。每天早上用餐前,我都會先散歩到湖邊,有時安靜地沉澱精神,有時頑皮地戲逐水鳥。一湖之隔,對岸瑞士小鎮的紅色屋頂彷彿阿爾卑斯山的小裝飾品;我彎身靠近湖濱,碎石子鋪滿湖底,粒粒清晰可辨。偶見幾根崎零的漂流木,我倏地納悶它們的水磨痕跡間蘊藏了多少波登湖的秘密?

我在德國的第一個語文老師Frau Kletzing說她的泳技是在波登湖學的,我當初半信半疑,直到有天瞧見下水的泳客,才頓覺她所言不虛。湖水看似冰涼,其實微溫,明年我若再出差來此,或許會記得帶條泳褲也不一定。




進入Bodensee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由於出差和電腦中毒的緣故,我的部落已經「廢耕」了好些時光,或許讓一些期待新作品的老讀者們久候了。這趟出差遊走於德瑞邊境,我下榻於博登湖畔(Bodeesee),趁著行程空檔偷了一天到烏姆城蹓躂,美其名為市場調查,其實是打算趁著七月的打折季狠狠地獵取戰利。烏姆距離博登湖約一個小時的火車程,它是巴登.符藤堡邦內的第三大城,從斯圖加特慕尼黑之間必經的交通要站。


(此照片擷取自Wikipedia)

提起烏姆的歷史,考古學家雖然在此發現新石器時代先民的遺跡,不過關於它最早的信史卻一直到西元854年才落筆。起初,它是德國皇帝的行宮,後來逐漸發展為貿易和手工業重鎮,其中又以紡織業尤盛。然而,十六世紀後重心由陸路轉向海洋,加上隨後三十年戰爭的塗炭,烏姆城昔日的光華逐漸褪色。我猶記得在巴黎凱旋門上曾發現它的名字,看來它也是拿破崙麾下的戰功之一。今天的烏姆是跨國企業在歐洲的重要據點,包括諾基亞、戴姆勒、西門子和英特爾等產業巨人均在此地設立工廠或研發中心。

烏姆大教堂頂著全世界最高教堂的頭銜,成了吸引觀光客的大磁鐵。教堂的正面恍如一艘巨大的太空梭,其高162公尺,想登頂的話得先爬上768個階梯,足足比科隆大教堂還多一倍有餘。它自1377年破土,前後耗費了五百多年才竣工,漫長的建築時間和科隆大教堂不惶多讓,歸根究底也是因為口袋不夠深,造成中間怠工了三百年。二戰期間它幾乎毫髮無傷,因為當地氣候多霧,而大教堂高聳入雲,同盟軍的轟炸機怎麼捨得炸掉這座醒目的地標呢?



除了大教堂之外,烏姆也因著愛因斯坦的故鄉而馳名遠近,並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旅人前來尋訪大師足跡。可惜我沒找到他的故居,只在車站附近看到了一座小小的紀念碑,和他對世界的貢獻相比似乎顯得過於寒磣了。後來我查閱資料時發現,愛氏的故居早已拆毀,如今用紅線標記,其上豎立著他的雕像。我錯過的不止於此,還包括市政廳上的天文鐘,河道旁的舊漁人區(Fischerviertel),近郊的泰迪熊博物館等。下回再到烏姆,我一定要好好補齊那許多幅遺漏的風景。



回過頭來說此行的重要目的—Shopping。從火車站到大教堂這段路是最主要的購物街,我先到附近的Sport Shon百貨花了約兩個鐘頭分析各家品牌產品,為接連幾天的客戶拜訪做足了功課。隨後從容掃街,走累了便坐下來喝杯咖啡。歐洲的折扣季為七月和一月,架上商品經常能看到50%的折扣,接近尾聲時極可能享有對折再對折的優惠。我就曾在Zara以39歐買到原價139歐的西裝夾克,到最後我甚至看到19歐的低價。這一回我買了四條不同風格的黑色領帶,總價不到台灣專櫃一條領帶的價錢,還有一雙打對折的Boss皮鞋,以及幾件零星的T-shirt。

改編一下愛因斯坦的話,「折扣」的威力比原子彈還要強大!

進入Ulm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2007.06.13

一般美國人想到德國啤酒,第一個印象就是慕尼黑啤酒節的大酒杯和狂歡的人潮。但最近受到紐約時報旅遊版一篇文章的影響和啟發,美國觀光客開始對科隆啤酒大感興趣。

科隆啤酒(Koelsch)是科隆地區所生產的地方啤酒,在此之前,既未外銷亦未受到國際重視。但科隆的一家地方報紙近日報導,目前有愈來愈多的美國觀光客手持紐約時報到科隆的酒吧找啤酒,因為紐約時報的旅遊版大力介紹和推崇科隆啤酒。

德國啤酒那麼多,科隆啤酒到底有什麼特殊?「世界啤酒指南」的作者、得獎作家麥克.傑克森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解答。

「科隆啤酒是一種高度發酵的淡啤酒」,這位專家傑克森說,「這種啤酒極為細緻而且難以捉摸,有些德國人喝啤酒的時候,彷彿在品香檳,科隆啤酒正是以這種仿香檳酒的風格令人難忘」。科隆啤酒比一般的淡啤酒稍微再濃郁一點,卻又比淡啤酒更沒有苦味,是一種熱發酵的啤酒,口感極佳。

美、英二地的釀酒業近年來興起一股量化與質化的改革熱,大大影響了當地民眾喝酒的習慣,這一點德國完全不受影響。德國人仍然喜歡喝大量生產的標準啤酒。

德國啤酒品牌有數千種,絕大多數並未外銷,如果觀光客要喝特定的德國啤酒,只能到當地去找。科隆啤酒是德國十九世紀中葉工業化的產品,一直帶有濃厚的地域性。誠如科隆啤酒業者所言,「我們要留在自己的地方,這樣我們比較容易定義及保護自己的啤酒風格」。

科隆啤酒正是工業革命釀酒業改革之下的產品,培夫根、福和這些著名釀酒廠一向堅持維持原來的面貌。

科隆釀酒業的訴求,是英、美釀酒業者無法企及的目標,「美國的啤酒雖然不錯,卻永遠達不到科隆的原味」。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愛上科隆啤酒,也使得美國釀酒業者想要生產類似的產品,不過,他們將不得使用科隆啤酒這個字(Koelsch),因為這個字正像香檳或者白蘭地,你不能隨便使用,這些名字只能在固定的產地生產,否則不能掛名。

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美國觀光客專程來到德國第四大城科隆,來到這個另類啤酒中心,他們只有一個目的:暢飲科隆啤酒。



Stranger閒扯蛋:

每當我向德國人提及曾經在科隆住過一段時日,他們頭一句回話便是:「有沒有喝Kölsch?」我也認識一個山姆小叔,他到科隆的目的就是學習如何釀造Kölsch。到底這種啤酒有什麼魅力?讓德國人四方接踵,美國人跨洋取經?

在科隆餐廳點一杯Kölsch,侍者端上的可不像慕尼黑的巨無霸酒杯(Maß, 1L),而是一個高瘦的長酒杯(33cl)。德國人鮮罕將Kölsch一乾而盡,反而是慢慢地感受那帶著橡木桶香氣的流體輕輕滑過喉頭的滋味,瞧他們舉杯啜飲的模樣,就彷彿法國人品嚐香檳,台灣人品嚐烏龍一般優雅。當杯中啤酒淨空,若不想續杯的話,只須將杯墊蓋住杯口示意,服務生便心領神會。

Kölsch也指科隆當地的方言。我的德文老師說:想學Kölsch的話,先喝幾杯Kölsch!呵,對科隆人來說,啤酒和方言不正是嘴巴最主要的兩種功用嗎?


閱讀其他關於科隆的文章:

Cologne Cathedral:再累也要堅持下去
Cologne Carnival:苦日子來臨之前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東森新聞/記者黃甯雅 編譯】 2007.05.08

夏天的腳步越來越近,在歐洲的德國,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暢飲起清涼的啤酒,但現在德國啤酒卻遇到了重大危機,由於天氣實在太過炎熱,德國農民擔心,釀造啤酒的主原料,也就是大麥,今年恐將無法收成。
 
雖然才剛剛進入5月份,不過來到位於歐洲的德國,隨處可見德國民眾人手一杯清涼啤酒痛快暢飲,但德國的啤酒業者卻開始擔心,由於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今年夏天的啤酒恐將陷入供不應求的困境。

種植啤酒主原料大麥的德國農民表示,天氣實在太過炎熱,老天又遲遲不降甘霖,如果情況再不見好轉,今年的大麥恐將無法收成。大麥農沃剛里奇:「如果幾天後開始下雨,我們將只會損失20%,如果不趕快下雨,到時候這些大麥就不能使用了。」

德國啤酒業者也擔心,一旦大麥產量銳減,到了秋天啤酒價格將大幅飆升到時候,德國民眾若想再喝一杯清涼啤酒,可能得花上更多銀子了;此外,德國的波昂從7號開始展開為期2週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共計166名會員國代表將共同討論相關對策,以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Stranger閒扯蛋:

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喜馬拉雅山的萬年冰川將融化,釀成洪災,淹沒恆河大平原;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大戈壁沙漠將擴散到離北京只有一個台灣島的距離;如果氣溫持續上升,不過四十載,北極冰原將自人間蒸發;如果氣溫持續上升,荷蘭將重歸大海懷抱,萊茵河也將倒流。

就算環保人士說得再危言聳聽,這一切還是感覺好遠。印度?它正埋頭砌著「金磚」,哪有時間管溫度;中國?最好戈壁擴張快一點,這樣民進黨就能趁勢台獨,國民黨早日反攻大陸;北極?就算蒸發了也不過是少了一個有錢人打高爾夫球的地方,何必緊張過度;荷蘭?就算沉沒,那也是重歸故土;萊茵?果真逆流,或許還能增加點觀光收入。

但是,現在連德國啤酒也要因暖化而缺貨,想到今年夏天伸手可及的冰涼滋味,危機感—稍微拉近了一些。過一陣子,可能會有豬牛羊熱斃的新聞,逼得德國香腸也要應聲調漲。我不盡懷疑,這會不會是廠商新一波的行銷策略,打著全球暖化的標語狠撈一筆。

有這種荒誕的念頭,看來我是真得熱昏了頭!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2007.06.04

前幾年德國興起一股省錢風,市面上充斥大量廉價品。著名電器連鎖店「土星」發明了一句促銷口號:「省錢最爽」,一時蔚為全國風潮。現在這股風潮已轉向。在景氣恢復的同時,德國顧客也重新要求好的品質。

當年的「省錢最爽」年代適逢德國統一後的經濟低迷,省錢哲學因此橫行一時。這家電器連鎖店喊出了當時德國人的心聲:便宜、便宜、再便宜。現在土星連鎖店換了廣告公司,也換了口號,新的廣告促銷戰不再強調省錢,改而要顧客在品質上精挑細選。這家電器連鎖店提醒顧客檢查購買的動機,比如電器的耗電量或用水量,是否合乎環保等等,許多因素已高過價格的考量。

另一個例子,亞迪跟利德是德國最著名的兩家平價連鎖超市,向以削價著名,曾幾何時卻也開始推出高檔的有機食物。

漢堡的流行趨勢觀察家衛伯曼表示,德國顧客開始對打折促銷起疑,過去幾年,德國顧客瘋狂購買便宜貨,隨後許多人陷入沮喪,因為沒有人知道物價究竟怎樣才真算便宜,看到打折也不再見獵心喜。

事實上,土星電器連鎖店現在正為這句風行一時的口號付出代價。一來,消費者發現它廣告不實,並非真正最便宜的一家;二來,這句廣告詞反而使得許多肯花錢、注重品質的顧客裹足不前,從此流失。



Stranger閒扯蛋: 

Saturn
是德國專業的3C賣場,整個德國有300多家分店。我在科隆時也曾光顧Saturn幾次,價格不比燦坤貴多少,的確符合 ”Geiz ist Geil” 這句標語的訴求。Geiz有「吝嗇」的意思,而Geil常指性方面的「愉悅」,較矜持的德國老人家是不會用這個詞的,整句話翻作「省錢最爽」確實入木三分。
  

我當初到德國時歐元匯率
38點多,現在已經升值到挑戰46元關卡;前陣子電視報導一群到紐約春遊的歐洲觀光客,其瞎拼的瘋狂程度好比在過耶誕節,讓服務員刷卡刷到手抽筋,紐約客瞠目瞠到眼紅腫。種種跡象顯示歐洲的經濟正迅速勃起,好日子已經來臨。Geiz ist Geil 

Nein, Reich ist Reiz (
1). 


1:可以翻作「有錢最讚」。


(圖片來源:Wikipedia)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對我來說,前進波昂無須大費周章,因為從科隆到波昂只消二十分鐘車程,當我厭煩了科隆嘈雜的味道,隨時都能跳上南下的列車,到波昂品嚐一個午後的古都風情。通常我連相機也不帶,只帶著一本牛皮手札,也難怪我的波昂相簿裡老是捉襟見肘。腦海中的波昂映象,有暮夏最後一抹花影,也有乍冬第一場雪景。那些景緻就像灑落四地的拼圖般,隨著我心血來潮的走訪,一片一片信手拾了起來。



對半個世紀前的東德人來說,前進波昂可無法如此輕鬆。1949年,西德政府定都波昂,逼得這座兩千歲的老城不得不扛起兩德的歷史共業,所幸它臂膀的骨質尚未完全疏鬆,硬是在美蘇兩巨頭的軍事角力下挺了過來,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後遷都柏林,波昂的空氣中才少了點煙硝,多了幾分清新。這段艱辛的歲月如今整齊地陳列在德國歷史博物館(Haus der Geschichte)裡,對戰後德國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說,那兒儼然一個藏寶室,有科隆被炸成廢墟的影像,萊茵河奇蹟的相關資料,及甘迺迪身為「柏林人」的自白,眼尖的人還能找到現任總理梅克爾女士當議員時的「菜鳥」照呢!

現在的波昂仍然安靜,然而不再是詭譎的肅靜,而是一息祥和的寧靜。我沿著指示牌走近貝多芬之家(Beethoven Haus),這裡有貝多芬從童年到青年的痕跡(註1),同時也是他音樂的啟蒙之地。當小貝多芬的手掌還跨不了幾個琴鍵時,他的父親約翰便以莫札特為榜樣,開始教他彈琴,因此貝多芬六歲就能作曲,八歲登台演奏。當我看到屋內的老鋼琴時,不禁想像酗酒的老約翰坐在一旁滿嘴酒氣地指點小貝多芬的琴藝。如今,這幢不顯眼的屋子改裝成博物館,展示了貝多芬曾經撫過的樂器,手書的曲稿,及許多對他深具影響的人物畫像。屋後的小庭院裡舖滿了常綠的青草,牆壁上爬滿了不規則的藤蔓,院子裡擺著兩座貝多芬的頭像雕塑,緊蹙的眉宇之間彷彿仍在思索著全世界最深沉的旋律。



位於市集廣場(Markt)上的老市政廳建於十八世紀,樓面古樸典雅,窗櫺上的浮雕洋溢著活潑的洛可可風情。坦白說,它其實不老,原本的市政廳在二戰中被炸為平地,1951年市政府敕令依原樣重建,這才還原了市政廳的「老態」。廣場上除了高朋滿座的咖啡館,還聚集了許多蔬果小販,想買水果的話只須表明購買數量,由老闆挑選,如果對水果挑三揀四的話,可會惹來老闆一陣白眼。

轉個彎後來到波昂大學,醒目的黃色建築在寬闊的草地和濃密的林蔭樹後一字排開,幾名學子在草地上,或許慵懶地享受日光,或許熱烈地舉行活動。大學在普魯士皇帝的政策下於1818年成立,歷代的著名校友有音樂家舒曼和貝多芬,思想家尼采和馬克思,畫家恩斯特,還有大詩人海涅(儘管他在這裡學的是他不感興趣的法律)。近年來波昂大學的表現更是搶眼,2007年在Focus雜誌對高等學院的綜合評鑑中拔得頭籌,擊敗了海德堡、馬堡、哥廷根等傳統名校,雖然德國的大學教育主要是選系不選校,但能有這番亮麗的成績也堪稱不易。

有時間的話,位於波昂近郊的小鎮Brühl也值得一遊(註2),那裡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Palace Augustasburg,它昔日是科隆大主教的官邸,後來成為西德政府招待重要外賓的居所。城堡旁的Max Ernst博物館於2005年落成,為紀念出生於此地的達達主義畫家恩斯特所建。

波昂,一個充滿氣質和內涵的城市。我習慣在離開它之前點杯咖啡,這裡的咖啡除了糖和奶之外,還有第三種調味,那味道有淡淡的人文香氣,悠悠的古老滋味




進入Bonn的相簿...

註1:貝多芬於22歲時(1792年)離開波昂,前往維也納深造。
註2:Brühl位於科隆和波昂之間,可搭S-Bahn前往。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Tettnang位於德國南邊康士坦斯湖附近,居民不到兩萬,好比苗栗縣一個小山城般人丁稀疏。小鎮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元九世紀,而在漫長的中世紀裡,它一直屬於蒙佛王朝的領土,直到18世紀末為了償還積欠奧匈帝國的負債而被迫割讓,後來該區又陸續歸屬於巴伐利亞、符騰堡王朝管轄,現在則納為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旗下。



由於盛產以該地為名的獨特啤酒香花,因此在啤酒成分中找到Tettnang這個名字可能比在地圖上還容易些。我並非貪杯之徒,來Tettnang純粹是為了拜訪客戶,但我和同事還是走進當地一家餐館,點了杯啤酒下肚。

既然談到了啤酒,不如多扯一點,德國餐廳的啤酒通常由33cl的長水杯盛滿,但是在巴伐利亞,你如果點杯啤酒,它可會是一公升的重量杯(Maß)。一般啤酒通常呈金黃顏色,在巴伐利亞有一種黑啤酒(Dunkler Bier),因為加了麥胚一起加工,所以顏色較深。既然有黑啤酒,自然也有白啤酒(Weißbier),它由一種凹凸有致的杯子盛裝(50cl),口味甘甜,在南德的餐廳裡如果不想喝得濫醉,那麼這會是理想選擇。

為了不讓酒氣在我身上太過蔓延,我點了Radler,它是一種加了檸檬汁的啤酒,因為德國人認為喝了它仍然可以安穩地騎上鐵馬(Rad),故將它取名為Radler。還有另一種加了蘋果汁的啤酒,名叫Afelschöl,這兩種酒有清爽的滋味,流順的口感,非常適合女士飲用。說了這麼多,只是希望當你有機會來到這個啤酒王國時,不要還只會問有沒有Heineken。

酒足飯飽之後,離約訪還有一段時間,我們信步閒晃,在主街Karlstrasse上看到許多彩繪的豬,甚至還有金豬,時值農曆新年,讓身在異鄉的我們也感染了一點「豬」年的喜氣。



進入Tettnang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德國人見面除了”Wie geht’s?”(近來可好?)之外,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Ist alles in Ordnung?”

Ordnung翻成英文就是order,其字根ordnen有組織(organize)、安排(arrange)之意,資料夾Ordner也是由此衍生。秩序和規則對德國人的重要性從深化到問候語之中可見一斑,然而說他們「一板一眼」又感覺沒有騷到癢處。我來舉個辦公室的例子好了。有一次業務部的大頭向老闆要最新的產品資料,Deadline為下午一點,本以為前一天都準備就緒,結果上午十點半發現五個語言的產品翻譯因老闆增修原始文案而脫落或錯誤,當時同事膽跳心驚,氣若游絲地問老闆:「那…我該怎麼辦?」老闆白了她一眼不搭理。我當下發信向五國的業務人員求救,請他們在中午前回覆。法國一向慢條斯理,我請同事打電話催促。波蘭先傳捷報,之後土耳其、西班牙、義大利陸續到齊,中午吃飽後,法國也就定位,我把新資料一一登錄,轉檔,列印—Alles ist in Ordnung!

無庸置疑,德國人規劃能力強,不容易出岔錯,也因此一旦遇到脫軌演出,他們往往手忙腳亂,舌頭打結。他們腦袋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如何解決當前燃眉,而是所做的完美規劃怎麼會出槌?拿去年的禽流感來說,呂根島也因缺乏緊急應變能力而讓病毒大肆蔓延。追究這種注重秩序和規則的民族性,德國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一套解釋,由於地緣政治的影響,德國在中世紀經常成為主戰場,加上偏寒帶的氣候加深人們的憂鬱傾向,因此德國人的基因裡總是缺乏「安全感」,凡是機關算盡,務求按部就班,這種性格反映於國家法典,也表現在日常生活,所以熟人見面時總不忘問候一句“Ist alles in Ordnung?“

至於台灣人有沒有安全感呢?呵,每天生活在飛彈威脅、股市爆跌和政客口水裡,台灣子民早已練就一身「十八套劇本」的本事了!

註:alles = everything ; ist = is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德國地鐵不驗票,搭過的人都知道。

聽過幾個人談起在德國撘地鐵的經驗,買了票卻沒查票,感嘆自己似乎多此一舉;一旦看到有人撘黑車被臨檢,又為自己的奉公守法沾沾自喜。說穿了,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有什麼好委屈或驕傲?

有了巴黎地鐵的經驗後,我更加肯定德國地鐵的精神。在巴黎地鐵,人們必須餵機器票卡,閘門才會打開,因此沒別的選擇,只能乖乖買票!但是在德國,地鐵不設防,如果有人鑽漏洞,他就得冒黑車罰款並留下不良紀錄的風險,而就算乘客起初的動機是為了避免懲罰,但日久也逐漸養成守法的態度。買票,或不買?德國人的公民教育就從每天碰到的一個簡單問號開始。

台北捷運何嘗不像巴黎一樣門禁森嚴呢?

最近從網友引文中讀了龍應台女士的一篇社論,文中提到了品格的重要。或許,我們無須寄希望能從國家領導人身上看到什麼品格榜樣,如果我們每天搭車前都能思考,自問要不要買票,那麼品格就在無形中慢慢培養。至於,因逃票而少掉的收入,不妨由司法院和教育部一起來補助吧!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我問過許多台灣朋友一個問題:「德國人愛不愛國?」大部分的人給了我肯定的答案。起初我亦有同感,一個擁有尖端工業技術的國際強權,一個孕育了許多卓越音樂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搖籃,身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定深感自豪,然而當我接觸越來越多德國人之後,我發覺在國家認同上,德國人其實有雲泥兩判的思考。



在漫長的中古歐洲史裡,無數個大小封建諸侯盤據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圍起莊園,修築城堡,建立軍隊,彼此之間或互相聯盟,或互相侵略,直到1871年普魯士統一各方勢力,創立了德意志帝國,這是德國人最早的國家概念,比美國晚了近一百年,更比法國晚了約四個世紀。

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在史冊裡留下了難以抹滅的污名。嬰兒潮出生的德國人,背負著兩次大戰的原罪,胼手胝足地締造萊茵河奇蹟。"Made in Germany"這個詞刻在產品上令德國人驕傲,但印在國籍欄裡則難掩不堪的心情。另一方面,他們也經常嘲笑美國的「愛國主義」,並對比日爾曼民族的思辨分明。他們承認,讓希特勒當上總理是腦袋唯一不清楚的決定。

戰後第二代、第三代的德國人已逐漸甩開大戰的歷史包袱,一位20歲的德國大學生告訴我:「德國為二戰所付出的代價已經夠多了,然而政府每年卻還以各種名目繼續支付大把鈔票給以色列。」從他對政府的諸多批評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對德國的期許和認同。他希望留在德國工作,但鑒於長期的失業問題,他打算畢業後到俄羅斯謀求發展。全球化和失業率這兩把推手,讓新世代的德國人跨出了越來越模糊的疆界。

龍應台女士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一位德國青年的來信:「我也從來沒見過這麼多德國國旗同時出現—幾千幾萬幅國旗在人們的手裡揮舞飄動。我從來沒見過德國人那麼以自己的國家『自豪』,其實,我從來沒見過德國人以自己的國家『自豪』過—這真是第一次。」我以為德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早已生根,世足賽只不過提供一個機會,讓德國人將內斂的情緒加以張揚。

凝聚了德國心,之後呢?福利政策、產業結構、失業比率,和人口老化等種種問題考驗著德國領導者的能力,接下來該他們上場領德國人民打一場漂亮的球賽了。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只知道在德國高速公路可以當飆車族,至於背後的邏輯卻搞不清楚。有天和德國人聊起這個話題,他說,其實速度越快,駕駛越需集中精神,也就會更加謹慎小心。我想起在台灣,每次遇到塞車我就猛打瞌睡,有次還「親」到一台賓士三二O,幸好我素來溫文,淺淺一吻,船過水無痕,黑衣駕駛白了我一眼,悻悻然離去。

在台灣,內政部說十場車禍九個快,我們就乖乖減速,為了身家安全,也爲了謝絕罰單。其實人們都忘了探究那「快」字背後是否還隱藏別的理由,好比說駕駛是否神志清晰,是否邊講手機,是否正和情人玩遊戲?當我的車速維持在一百一,我還得邊看車況邊關注儀表版指標有沒有繼續勃起,這時任何一個突發事件都可能因零點幾秒的閃失而令我措手不及。

德國人的邏輯頗有一番道理,是否適用台灣或許還有國情差異需要考慮,但至少我認為,「分心」才應該比「超速」承擔更多的肇事罪名。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薑餅是紐倫堡的特產,其實它並不是餅,而是一種蛋糕,德國人叫它Lebkuchen,頭三個字母Leb有英文life的含意,可見這東西在早期德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對現代的德國家庭來說,它就像中國的年糕,只有耶誕節才會出現,其他時候則多靠觀光客捧場。我到紐倫堡自然不免俗地買了一小盒,嚐嚐這個「童話背景」到底是何滋味?才一小口—突兀的味道和粗糙的口感—立刻將我的興致和幻想一掃而空,我心底呐悶:怎麼會有人喜歡吃這玩意!?有次和德國友人聊天時想起這件事,便隨口一問,他篤定的回答我:「喜歡」!

 

再來說說可麗餅,台灣所標榜的法式可麗餅和正宗法國Crêpes其實大異其趣,最大的差別在於「皮」,台灣可麗餅皮有酥脆的口感,正宗Crêpes的則軟綿綿像蛋餅一般。談到口味,台灣雞鴨魚肉,沙拉蔬果應有盡有,正宗Crêpes有不少甜的選擇,但不外乎抹抹果醬,擺幾片水果,醎的就從起司、蛋、火腿和香腸這四項加以組合。至於喜好,不用說,我當然偏愛local。工作後因緣際會認識了一個曾到師大學中文的德國同事,我問她,有沒有吃過師大夜市的可麗餅?她說沒有。追問原因,她回答:「那個硬硬的,看起來不好吃。」

飲食喜好的差異,從薑餅和可麗餅這兩個小東西可見一斑,更別說光想像就令我流口水的魯肉飯、牛肉麵和肉羹湯,這些東西在老外眼裡搞不好就像我們看法國藍起司、西班牙生火腿或德國血腸一般。也許是因為鄉愁的緣故,在德國一和當地人討論起飲食文化,我就不自覺變成中國菜沙文主義豬。我想,德國人絕對同意中國菜美味,但他們還是更習慣麵包夾火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近來有網友在Münster的網誌中問我關於蜘蛛人的事蹟,時隔久遠,我試著在記憶裡翻箱倒篋,心想,如果有資源回收桶的還原指令該有多方便...



我第一次看到蜘蛛人是在去年八月底,當時教宗剛結束世界青年日而離開科隆,教堂大廣場上還群聚著邊彈吉他邊唱阿肋路亞的年輕人,蜘蛛人突兀地佔據廣場一角,雄糾糾氣昂昂地挺立著。

每當我煩悶時,我就會到大教堂廣場上發呆,那裡觀光客最多,恰好能給我一些新鮮的情緒。十之八九,我都會看到蜘蛛人,一副頂天立地的姿態,僵硬地,站著。當他站累的時候,就會腳呈弓箭步,手在空中劃個橢圓圈,做出發射蜘蛛絲的動作,如此反覆幾次舒活筋骨,然後繼續站著。

蜘蛛人是他還是她,我實在難下定論。有次我循著緊身衣透露的身體曲線從頭往下探索,一開始認定是「他」,後來又覺得是「她」。直到有次蜘蛛人下工,扯下頭罩,我才發現原來是我錯把麗人當小生。

某個微風徐徐的下午,我來到大廣場,看到蜘蛛人又在「罰站」…

遠處來了一對小男孩,其中一個回頭對爹地媽咪說:「蜘蛛人耶!」爹娘給了他們微笑的鼓勵,於是小男孩們就越來越靠近,到後來開始在蜘蛛人身上摸摸捏捏起來。起初,蜘蛛人保持一貫酷樣,像石膏一樣僵立,我猜她肯定頭一回遭遇這種狀況,心頭正盤算如何解圍。後來實在被摸到受不了,就把小男孩抱起,在天空轉呀轉的,小男孩興奮得大叫,另一個在地上喊著:「我要!我要!」這時候酷勁的蜘蛛人已完全變成小男孩們的大玩具。

我在一旁瞧得有趣,最後蜘蛛人一邊抱一個,讓他們父母盡情拍照。臨別前小男孩的父母丟了幾個銅板,蜘蛛人還故作可愛地向他們揮揮手再見,然後手一揚,腳一曲,又是一個標準射絲招式,旋即回身,立定站好。折騰了一陣,她總算可以歇口氣。

我拔腿欲走,忽然又聽到有人大喊:「蜘蛛人耶!」幼稚園老師帶著一群校外教學的小朋友漸漸走近,我實在不忍心再看下去…

我邊逛街邊想,那小男孩隔天一定會神氣地向同學誇耀,他和蜘蛛人合照。是啊!和其他藝人相比,同樣賺點街頭小利,蜘蛛人卻帶給孩子們更多的驚喜和歡笑,這麼想時,連我自己也傻傻地合不攏嘴…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浩集中營建於1933年,是納粹德國首座集中營,也是所有集中營的樣板。從慕尼黑搭乘S2直抵達浩火車站(XXL日票€6.5/火車和公車通用/20分),接著轉724路公車,約莫七分鐘就抵達這座納粹人口中的「暴力學校」。
 
  

Jourhaus是每個囚犯走進達浩的唯一入口,鐵門中央鍛鑄著三個大字“Arbeit macht Frei”(工作使你自由),我直覺想起但丁神曲中划進地獄門的那幕場景,門上刻著:「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希望拋在外頭吧!」 

每批新囚犯都會被遣往管理大樓(maintenance building,現為展覽館),首先遭武警們一頓毒打和羞辱,接著剝光所有衣服清潔身體,然後等待集中營營長千篇一律的演講:「別奢望你們能有任何權利、尊嚴和抗拒,你們只不過是一坨大便,我們也會用對大便的方式對待你們。」我才知道,呵,原來世界上還有比畜生更不如的生活方式! 

在集中營裡,黨衛隊用不同顏色的倒三角形來區別穿上制服的囚工,並施以差別待遇。譬如說,由於納粹黨對同性戀的極端立場(無法繁衍優秀種族),因此同性戀者常遭到比耶和華見證人、政治犯、甚至是猶太人還要生不如死的對待。虐囚的地點位於管理大樓正後方的監獄,犯錯不需要理由,只要武警心血來潮,每個囚犯都得乖乖在那裡忍受鞭打、電擊、禁閉,甚至一命嗚呼。 

  

Roll-call是每天最重要的例行活動,不論陰晴雲雨,所有囚工於清晨五時一刻在大廣場上站成木頭。接著警衛隊員點名,人數有誤差就點到正確為止,誰若敢亂動就教他幾天不能動,常常一站就是好幾個鐘頭。點名後開始當天的工作,任務也許是堆整天的沙,舖整天的路,洗整天的地,或種整天的草。辛苦勞動的代價是晚餐後能在營區大道(the camp road)上散步聊天幾分鐘,直到七點再來一次點名的折磨,八點三刻就寢,九點熄燈,又活著幹了一天的活! 



Barrack是囚工們睡覺的地方,分佈在營區大道兩側,我凝視著房內狹窄的木床、無遮蔽的廁所浴室,想起了方才展覽館裡一名囚工在浴室自縊的照片,只要他把膝蓋一挺,就能重整呼吸,這樣的死法多麼艱難,多麼堅定。迄戰事後期,大量的囚犯被運往達浩,一間200人住的營房居然擠了2,000人,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怎麼能不逼得囚工咬緊牙自盡,武警沒事就想抓人來槍斃?   



而那些死掉的、重病的、「無用」的(invalid)就被送往焚屍間(the crematorium area),還透一口氣的便直接在爐前吊死,沒有檢察官會爲他們開一張死亡證明,只有運屍工替他們「送行」。一座焚化爐通常可以同時處理二至三具屍體,灰燼則由地下風口連接煙囪向天空灑落。我知道,人本是灰,本是土,但不應該是這種死路吧!毒氣室與焚屍間只有一門之隔,囚工們建造時故意阻塞管線,因此它從未派上用場,而達浩也可以自豪地說它比奧斯維茲少一條罪名。 

16歲的義大利男孩Nevio Vitelli留下一段文字,見證了達浩的陰影:「媽媽,我回不去了,上帝已經告訴我了。地獄裡應該不會有感覺,這正是我期待的…我到底犯了什麼錯?媽媽,你知道嗎?如果你知道,請告訴我,並在睡前輕輕吻我,好讓我不要陷入惡夢,就像從前哭醒時一樣…」 



我沿著邊界的鐵絲網行走,帕爾曼那哭泣的小提琴音始終在腦海中縈繞,對於這些達浩的囚人哪,他們的辛德勒在哪裡?我踟躕地不敢大方邁步,因為每一步回音都像一陣恐怖的嘆息,直到我怯懦了,在壕溝旁的草地倚著瞭望塔跌坐下來,納悶,這裡是不是也有因逃亡而被射殺的兄弟,納悶,艷藍的天空怎麼忽然下起了雨? 

或許是達浩的展覽介紹的太詳盡,這根本是一段比電影還要辛酸的苦旅。在這裡,我無法變換焦距,我無法保持距離。在這裡,我才發現原來—當人喪失自由時,尊嚴可以被踐踏到這種程度,當人喪心病狂時,靈魂可以邪惡到這種程度。 

 


註1:集中營入場免費(Audio一般€3/€2)。我並沒有聽audio,因展覽館的資訊已相當詳細。
註2:11:30和15:30在放映室有影片欣賞(約30分),內容可說是展覽館資訊的濃縮,值得一看。
註3:集中營佔地大,加上需要花許多時間在展覽館瞭解背景和狀況,建議至少安排4小時的時間。 


進入Dachau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Füssen即德語的「腳」,顧名思義,福森位於德國南端邊境,原本是個清幽的小鎮卻因一座夢幻城堡而終年不得安寧。恰逢日本友人Takayuki來訪,我們便決定一齊去攪攪局,瞧瞧迪士尼睡美人城堡的幻想發源地。



一早從慕尼黑搭車直驅福森(Bayer group ticket €25 / 2小時),沿途無遮攔的風景,在簡單的藍與綠之間,滲透著夏天的香氣。火車靠站後轉搭公車(78號 / 約8分鐘)前往城堡區。托FIFA的福,售票處並未大排長龍,我們買了城堡聯票(Royal ticket / 一般€17 / 學生€15),先參觀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隔兩個鐘頭後再拜訪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而在這之前不能不先提城堡的主人—路易二世(Ludwig II of Bavaria,1845~1886)。

關於這位愛作夢的國王,人們有太多的揣測。在政治上,有人說他秉性懦弱,因此才會將國家主權和土地拱手讓給普魯士;在感情上,有人說他落花有意,因此才會痴戀堂姐西西公主(Elisabeth,奧地利兼匈牙利女皇)而終生未娶;在個性上,有人說他神智不清,因此才會千金散盡構築他腦海中的桃花源地。他太孤僻,連用餐都不准僕人靠近,他太神秘,連死因都是一串離奇。我一路從他呱呱墬地的寧芬堡走來,在人們的眾多揣測中慢慢整理出一條線索,讓我在許多薄弱的證據中更貼近他那風箏般嚮往天空的魂魄。

談到政治,路易登基後不久便爆發普奧七星期戰爭,一邊是他母親馬莉安皇后(普魯士公主)的故鄉,一邊是他的堂姐奧地利女皇的戀土,二十歲的他仍在華格納的歌劇裡神遊,卻突然闖入一齣染血的殺戮。由於巴伐利亞是奧地利的長期盟友,再加上遏制普魯士勢力能維持巴伐利亞的獨立性,因此政治上的決定顯而易見,但情感上的撕裂卻讓他筋疲力竭。當我端詳著高天鵝堡裡那幅不見滴血的戰爭壁畫—連死者都像睡眠一樣安祥—這時除了嗤笑他浪漫得無可救藥之外,我似乎更感觸到他胸中的和平理想。

 

談到感情,西西比路易長八歲,當路易還在換牙,西西已經成家。祖傳基因給了兩人同樣愛藝術、好幻想的腦袋,年幼的路易喜歡把苦澀的皇家生活向堂姐傾訴,婚後的西西也經常把陳腐的宮廷點滴向堂弟吐露,雙方一搭一唱,一個自擬為孤傲的山峰雄鷹,一個自嘆是離群的碧海沙鷗(兩人書信以Eagle和Seagull互稱)。終其一生,路易和西西維持著親密的友誼,對他來說,只有這位命運相仿,性格相近的堂姐能讀懂他的苦悶和哀愁。那麼路易為什麼不婚呢?許多蛛絲馬跡顯示他有性別認同上的問題,正因為此,他厭惡面對群眾時那些在他身上游移的眼光,正因為此,他掙扎於傳統的價值枷鎖而自囚於虛幻的心靈殿堂。

至於個性,我已經著墨許多,但我不認為他心智異常。傳言他因耗盡公帑而遭罷絀,事實上他蓋新天鵝堡全是自掏腰包,沒有添加稅賦,反而增加工作機會,充其量只能說他敗光家產,卻不能控他虧空國庫。他在政治上認同俾斯麥所提出的德國統一藍圖,這自然非巴伐利亞的王公權貴所樂見,加上終日和戲子藝旦為伍,行蹤詭異,性情乖僻,因此給了政敵捏造的藉口。西西公主說:「國王沒瘋,他只是沉醉於夢中。」無可否認,路易的肩膀確實扛不起國家的重量,他是如此單純,了無心眼,怎麼可能在爾虞我詐的政治現實中得意春風?

不如放逐吧!遠離慕尼黑的一池污水,化身潔白的天鵝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悠游。不如放逐吧!甩脫價值觀的千斤桎梏,虛擬為聖潔的騎士在華格納的樂劇裡獲得救贖。



如今在高天鵝堡裡還保留著路易童年的睡房,看著那天花板上閃爍的星子,那牆壁上戲水的少女,我想,他一定不甘願長大。另一個房間裡擺著華格納鋼琴,旁邊架一台望遠鏡,他可以一邊聽著華格納的琴音,一邊監督新天鵝堡的建築工事。整個城堡有一股典雅卻不失樸實的味道,或許這與國王的母親馬莉安皇后長年在此居住有關吧!



參觀完高天鵝堡後還有一些時間,我們撘私營公車前往馬莉安橋(單程€1.8 / 來回€2.6 / Bayer ticket不適用),在那裡可以看到整座新天鵝堡美麗的側臉。那真是一幢不可思議的城堡!如果說迪士尼讓每個小孩心中的童話夢成真,那麼新天鵝堡則讓每個大人腦中早已麻痹的童話神經重新甦醒。

走進新天鵝堡裡,導覽員連珠砲的說明根本讓人來不及思索,我索性走自己的步調,即使後面有追趕的隊伍,但那又何妨,既然進來了總不能轟我出去。城堡內的裝潢恍若一件剛拆封的禮物,雖然路易夢了一輩子,但在裏頭只住了172天。它的華麗讓人錯亂,毎扇窗戶的風景令人驚歎,說它虛幻嗎?卻明白地呈現在我面前;說它真實嗎?卻又超越了我的想像空間。我敢說不來肯定不相信的!

在新天鵝堡裡有一個房間,從窗外可以遠眺馬莉安橋,幾分鐘前我還在那裡猛按快門,現在則佔據了別人的底片一角。我倏地想起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走出新天鵝堡,我們搭馬車下山(回程€2.5 / 去程€5)。回頭望了一眼,一個落拓國王的曠世傑作,裝飾了多少遊人的夢。





進入Füssen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世足賽開幕戰日爾曼大軍以絕對優勢壓倒了哥斯大黎加小青蛙。



整個慕尼黑吵翻了天,地鐵擠成了沙丁魚罐,環顧四周,黑紅黃這三個德國本色隨處招搖,誰說德國人沒有愛國情操?

當日稍早之前,日本友人Takayuki趁著特休假期從科隆來看我,我領著他參觀慕尼黑各個景點,直到受夠了沿途的哨聲、喇叭聲、及嘔啞嘈雜的歌聲,我們在Haxnbauer啃著德國豬腳順便歇歇小腿(Sparkassenstr.和Ledererstr.交叉口/豬腳€14.2)。直到我們離開之前,百人座的餐廳仍全是虛席,我想,在比賽結果揭曉之前,唯有裝上大螢幕的咖啡廳會顧客如雲。

或許因為我少了根運動神經,因此對世界盃足球賽的熱浪免疫。

然而並不是所有德國人都瘋足球,和德國友人聊起世足賽,我們都直覺這不過是一顆虛晃的煙霧彈,製造了精采的幻象,模糊了問題的焦點。最大的問題還是經濟,二戰後的德國確實創造了「萊茵河奇蹟」,但目前只消瞧一眼產業結構就明白德國人還在猛啃著精密機械和汽車工業的老骨隨。其次,根據2005年2月的統計,德國失業率達到12.6%,是三十年代經濟大恐慌後的最高點(當時為15%),因此聯合政府上台後的燃眉之急就是如何讓失業率的指標掉個頭,世足賽就是一個最有效的臨時小幫手。再者,高額的救濟金養懶了失業人口,就連一些大學畢業生也自甘墮落當米蟲,不願糜爛的只好打包到海外逐水草,這更惡化了人口倒金字塔的結構。面對這種種焦頭的難題,世足賽確實像一場春雨,讓德國人民可以暫時退退火氣,新政府能夠喘一口氣。但之後呢?

走在Maximillianstr.街上,我在LV店前看到一顆標價7,000歐元的足球鑽飾,耳邊的愛國歌曲唱得震天價響,又有幾個人能察覺鑽石雖然閃耀,說到底卻了無是處呢?

我們在聽到啤酒杯摔破之前回到家裡,是夜,慕尼黑肯定更不寧靜。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