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是朝拜愛情的聖地。她沒有賦予戀情永恆的魔力,卻煽動了對未來承諾的勇氣;她無法化解愛情消逝的憂傷,卻慫恿了對下一場戀情的盼望。她不像威尼斯,給人無可救藥的爛漫憧憬,也不似巴黎,充滿令人費解的神秘猜疑。捷克詩人塞佛特(註1)這麼形容布拉格:
倘若我在與她相擁時閉上眼睛
我將不會如此沉醉
太陽穴裡也不會有發燙的鼓動
但我何須這般作為?
回想起布拉格,不能免俗地提起愛情,而等待是愛情的必修學分,也是我初到布拉格的功課。我訂了舊城中心的一間公寓,位於Karlova街腰,離查理橋僅有百呎之遙。由於提早了大半天抵達,房東還來不及從郊區住所趕來開門,我只好在對面的小餐館一邊啜飲捷克啤酒,一邊嚐著邂逅布拉格的第一道滋味。
房東Kristina是個知性美女,言談間流露著法律人的氣質,年齡與我相仿,又似乎年輕幾許。她領我走過玄關、客廳、廚房、和臥室,用低沉卻熱忱的嗓音向我介紹布拉格景點,並詳細回答我的提問。對我來說,一個人旅行雖不寂寞,但卻經常沉默,後來我才發現和她的短暫交談竟成為我三天旅程中的絕響。
放妥行李後,我到半里外的TESCO買了一些簡單的食材、水果和最重要的—波爾多—調理起在布拉格的第一頓晚餐。環顧下榻的公寓,我感到相當滿意。廚房和客廳之間隔著一個吧檯,那是我的餐桌;角落的IKEA沙發椅是我翹著二郎腿寫隨筆的地方;大圓桌是我的置物櫃,擺滿了零散的文件、銅錢和紀念品;浴室裡的大浴缸帶給我品著紅酒泡澡的樂趣;當我在街上逛累了,柔軟的床鋪隨時擁抱著我歇息。在東南西北奔波的差旅中,我已經厭倦了旅館的味道,而懷念家的氛圍,這也是我當初決定落腳此地的原因。
為了一解在布拉提斯拉發的遺憾,我在國家劇院買了兩張票,一晚欣賞芭蕾舞者舞動熱血悲絕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另一晚聆聽歌劇名伶吟唱風流浪蕩的《堂.喬萬尼》。一個是青春戀侶的典範,一個是登徒子的樣板;一個癡狂到歇斯底里而甘願自戕,一個囂張到人神共憤而蒙受天譴—同樣是男歡女愛的命題,同樣是灰飛湮滅的結局,卻上演著迥然相異的劇情。這就是愛的張力吧!可以快活到樂不思蜀,可以悲痛到肝腸寸斷,可以放縱到來者不拒,可以執著到叛道離經。這就是愛令人著迷的魔力吧!凡人如你我,游移在這四個極點之間,品嚐了許多動人心魂的滋味。
這就是愛嗎?
註1:Jaroslava Seifert, 於198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以上詩句譯自其詩THE PLAGUE COLUMN。
進入布拉格的相簿…
目前分類:Czech (2)
- Nov 26 Wed 2008 22:14
Prague:風景外一章
- Nov 22 Sat 2008 14:42
Prague:預言中的光榮堡壘
在遊覽一座陌生城市前,我通常不會懷有太多遐想,然而我對布拉格卻虛擬了許多風景,這說來非比尋常。想起了米蘭昆德拉那輕與重的辨證,當我置身於布拉格街頭,腦子裡的幻想和腳底下的觸感,究竟孰輕孰重?
查理橋和我想像的模樣有一點差距。在我的虛擬印象中,它應該是一座栽滿棲樹或梧桐的大橋,儼然一條河面上的小香榭麗舍大道;實際的查理橋沒有半株喬木,反而矗立了三十尊巴洛克雕像,栩栩敘述著聖人使徒的的受難事跡。大橋奠基於1357年,耗費了約半個世紀才橫跨伏爾塔瓦河(Vltava)兩岸,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前,這座橋始終是連結舊城和布拉格城堡的唯一要道。我搶在早晨時幫它留了一張清爽的身影—果然,當我從山丘上的城堡區折返時,時值正午,大橋上早已被如雲的遊客、攤販,和街頭藝人佔領。
行至大橋尾段,一群工人正進行維修工程—他們仔細地把每塊撬開的石頭編號,以新的石材穩固基座,然後再依編號將表面的原始石頭逐塊還原—這是歐洲人對歷史的尊重。我想起德國人在二戰後的都市重建中,寧願花費更高的工程成本來保留一幢樓宇獨具風格的門面(facade),也不願一股腦兒破舊立新。呵,不同於世人欣賞女色的角度,在歐洲的建築美學中,老臉比新顏更媚惑人心。
關於布拉格城堡,我原以為它會帶點西班牙古堡的樸素或德國碉堡的粗獷,親訪後才發覺它洋溢著多一點法國和奧地利城堡的宮廷氣息。走進布拉格堡,彷彿走入一篇中古歐洲史,歷經了千餘年各代王朝的擴建和整修,今天的城堡裡的建築群呈現了豐富多彩的樣式。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聖維特大教堂(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也是城堡裡唯一不需要門票的景點(註1)。高聳的教堂身上爬滿了細膩的雕刻,教堂裡有慕夏(註2)創作的彩繪玻璃,以及純銀鑄造的聖約翰之墓(註3)。此外,捷克國王自十四世紀沿用的皇冠和權杖更屬鎮堂之寶,需七把鑰匙才能打開收藏的龕盒,而鑰匙則分別由布拉格最有權力的七個人所保管,保全之嚴密令人瞠目結舌。
城堡內還有許多著名景點。舊皇宮是昔日君主居住和大臣辦公的地方,維拉迪斯拉發大廳(The Vladislava Hall)雖難掩陳蒼,但從它那高挑和寬敞的格局不難想像舊時的富麗堂皇。位於側翼的路易偏廳(Ludwig Wing)裡曾有人被活生生地擲出窗外,事件發生於17世紀初,當時新教擁護者和羅馬天主教勢力的衝突日趨明顯,而國王斐迪南(Ferdinand II, 1578~1637)是狂熱的天主教基本教義派,對新教殘酷無情地鎮壓,惹得一群新教徒氣憤地衝進大內,抓住執掌的官員往外扔。這起事件引爆了白山之戰,最後27名新教領袖在舊城廣場上被處決,屍首懸於查理大橋的塔樓上示眾。雖然新教徒在此戰役中敗北,卻埋下了日後影響歐洲和基督教深遠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導火線。
聖喬治修女院位於大教堂正後方,它有醒目的紅色門面和一粗一細的白色雙塔,據說粗塔名為亞當,細塔名為夏娃。十八世紀時,修道院被改造成軍營,現在則作為國家藝廊,收藏著許多歌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作品。黃金巷(Zlata Ulicka)原本是御用僕人、工匠的宿舍,後來因國王的煉金術士在此居住而得名。存在主義大師卡夫卡也曾在22號的小房子裡居留(1916~1917)。如今這些房舍被翻修成小巧的店面,販售各種手工藝品和紀念品。黃金巷的盡頭外是一座軍事塔樓(Daliborka Tower),也是舊時囚禁犯人的禁地。塔裡展示了許多中古世紀的刑具,光是想像這些凌遲的場景就令人毛骨悚然。
從城堡外圍環顧布拉格市區,一片紅瓦屋海滾滾流向舊城廣場及更遠處。它曾是全歐洲僅次於羅馬和巴黎的第三大城,早在公元八世紀建城之前,捷克部落首領莉布絲公主便預見了布拉格的榮耀:「我看見它在在森林中伏爾塔瓦河畔的峭壁之上。那裡有個男人正為房屋鑿出門檻(prah),在那裡要建起一座名叫布拉格(Praha)的城堡。王公尊爵們都要在門檻前彎腰,向城堡和周圍的城市俯首。它將獲得尊敬,眾所皆知的光榮,以及整個世界的讚頌。」
眼前川流不息的觀光人潮,充耳不絕的快門聲響,驗證了公主所言不虛。我納悶,千年前那輕如游絲的預言,對照著今日沉甸甸的文化瑰寶。孰輕?孰重?我在離開布拉格城堡前重重地踩了一腳,踏響的餘音居然解答了我連日來心中的猶疑。
註1: 登教堂鐘塔需要門票。
註2: 慕夏(Alfonse Mucha, 1860~1939)是捷克著名的插畫家和設計師。
註3: 聖約翰(John of Nepomuk, 1340~1393)。當時的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懷疑皇后不貞,逼迫時任總主教的聖約翰透露皇后的告解內容。聖約翰不從,最後被割斷舌頭投入冰冷的伏瓦爾河中溺死。
進入布拉格的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