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羅浮宮其實只是一個為了防禦英格蘭襲擊的小碉堡,面積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十四世紀它被改建為法王查理五世的居所,後來波旁王朝於1672年將法國宮廷遷往凡爾賽宮,此後它充作學院和舉辦一些零星展覽,路易十五甚至一度提出拆除羅浮宮的計畫,幸好因為當時財政困難而作罷。法國大革命期間,共和政府將從王室收歸國有的寶物集中至羅浮宮,開放給大眾參觀。拿破崙登基後,對羅浮宮大規模擴建,確立了今日羅浮宮的建築群輪廓。



正面廣場上的金字塔是貝聿銘先生1989年的作品,許多人只見其外表便對它大肆批評,卻忽略了設計背後的深意。羅浮宮本身是一個凹字型的龐然建築,歷來存在著動線規劃不易和入口太小的問題,因此最好的出入點就是中間這塊大空地,然而挖了一個大地下室又必須為採光傷腦筋,因此貝聿銘先生選定玻璃為主要建材,至於造型,羅浮宮的收藏品上溯古埃及,下迄十九世紀,還有什麼比金字塔入口更具有歷史性的象徵意義?

想要進羅浮宮前得先在大排長龍的隊伍裡磨練點耐性,或許它要教你習慣一分鐘七步的速度,這樣才不至於在大師的作品前走得太過倉促。從金字塔進入大廳後,我先到服務中心拿了張導覽圖,以便利用等待購票的時間將動線研究清楚(€8.5)。因為時間有限,我決定先進攻德農館(Denon Wing)看羅浮三寶,再到敘利館(Sully Wing )看中世紀的羅浮宮城牆,最後到黎塞留館(Richelieu Wing)參觀拿破崙三世的套房



首先讓我停下腳步的是勝利女神像(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這座大理石雕像完成於西元前二、三世紀,女神站在船頭,打濕了的薄衫下健美的肌理清晰可見。我在想她那斷掉的雙臂是不是像鐵達尼上的羅莎一樣奔放地伸展呢?



阿波羅畫廊的金碧輝煌直教人目瞪口呆,我沒注意到禁止照相的標示,一按下快門,旋即被館方人員凶狠狠地放聲警告。畫廊內有路易十五的加冕皇冠,皇冠上鑲滿了五顏六色的寶石,最奪目的是中央的大鑽石—「攝政王」(Regent,重140克拉)。它於1698年在印度出土,據說挖到寶的工人將自己的大腿割開,把原重410克拉的鑽石藏在傷口裡,紮上繃帶逃離礦坑,後來在海上遇害,寶石被船長據為己有,經過幾次轉手後,路易十五王朝初期的攝政王奧爾良公爵將他買下,它也因此得名。

轉個彎就到了羅浮宮最擁擠的房間,澎湃的人潮向蒙娜麗莎湧進,卻又不得不在她面前的欄杆像落在沙灘上的浪頭似地退開。只有小孩子能繞過欄杆更靠近一點,仔細瞧瞧蒙娜麗莎到底是懷孕還是變性?對於這個千古大八卦,她永遠只用微笑代替回答。


(圖片來源:羅浮宮官方網站)

Delacroix的名畫《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描繪了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查理十世因企圖恢復貴族政治而被憤怒的民眾一舉推翻。整幅畫讓我聯想到《悲慘世界》,而女神右手邊的矮個子儼然就是雨果筆下那個義憤填膺的Gavroche原形,不過最令我費解的是,畫面中的人物並沒有衣衫不整,爲什麼獨獨自由女神要裸露胸脯呢?



在義大利雕塑館中,我最著迷的是Canova的《邱比特與賽姬》,邱比特深情的一吻,讓中了維納斯詭計而昏迷的賽姬甦醒,這是希臘羅馬神話中唯一皆大歡喜的結局。我佇立於雕塑前良久,品嘗著Canova眼中的神仙愛情。愛,有太多的別名—忌妒、懷疑、痛苦…,如同邱比特說的:「沒有了信任,愛情只剩下災難。」呵,愛情雖有百毒,至少還有一帖良藥,不是嗎?

雖然羅浮宮已經被觀光客搞得烏煙瘴氣,但它所收藏的作品內涵足以讓人心靈昇華。我常常倚在角落,在鼎沸的人聲和交錯的閃光燈之中和作品安靜對話。我就像一個好奇的小男孩,頻頻地對大師們發問:爲什麼米羅島的維納斯眼神看起來那麼憂傷?她斷掉的雙臂原本是什麼姿態?又為什麼夫妻合葬棺的女人穿鞋,男人卻光腳?爲什麼聖女馬德連娜受盡了折磨卻又能保有溫和的笑靨?為什麼米開朗基羅的垂死奴隸絲毫沒有意念爲生存反抗?這些疑問是我看藝術典籍或探索頻道所無法想到的,而透過類似的發問,我彷彿和作品之間建立了某些聯繫,也啟示了更超越美與醜的價值意義。

進入Paris的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