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那天,理當緊鑼密鼓地打點年夜,我和同事卻起了個清早,從慕尼黑搭火車翻山越嶺,往波扎諾前進。火車穿過了奧地利這隻大「蝌蚪」的尾巴,來到北義南提洛省(South Tyrol),許多身穿登山夾克,肩挑厚重行囊的乘客陸續上了車,又陸續下了車。今年暖冬,溫熱了賣火柴的少女,卻寒了許多滑雪迷的心,他們只好扛起裝備往更高的山巔跋涉,尋找消失中的銀白大地。



入冬後的波札諾雖然還未下雪,但由於位居阿爾卑斯山脈的三叉河谷中,四面群山終年白頭。出車站後直行就可以看到一座建於十二世紀的大教堂,它有羅馬式的主體,哥德式的鐘樓,我喜歡它屋頂的菱形圖騰,既古典又醒目。正對教堂是瓦爾德廣場(Piazza Walther),顧名思義,此廣場為紀念中世紀著名的德國抒情詩人瓦爾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1170 ~ 1230),它所創作的愛情歌謠”Under der Linden”成了今日柏林布蘭登堡門前的大道名(註1)。

午餐時間,我們在瓦爾德廣場上的Domino餐廳點了Carpaccio di roastbeef (€9.5),薄嫩的烤牛肉片上舖滿了帕爾瑪乾酪和沙拉葉,淋上橄欖油和檸檬汁後,入口一陣驚喜,原來不需要蔥爆或麻椒,簡單的組合就能品嚐到幸福的滋味。廣場後方的小徑是主要購物街,我喜歡在歐洲”瞎”葡萄酒,尤其是當地品種釀製的酒。義大利北部氣候涼爽,葡萄有充分時間緩慢成熟,風味也因此更加濃郁。我挑了瓶2003年份DOC等級的紅酒,回飯店後和同事共飲,那豐富的口感讓我是夜美夢連連。


(此圖片取自 Wikipedia)

走在波札諾城裡,我納悶怎麼街頭上的看板和路牌皆以義大利文和德文標示?原來自古以來,整個南提洛省一直是這兩種語言的交會點。一戰後法西斯勢力崛起,對區內的德語族群推行「正名」運動,強迫他們變更為義大利姓氏,甚至於1928年在波札諾城西蓋了一座勝利紀念碑,門上銘文:「這裡是祖國的疆界,架起旗幟,由此處起,我們以語言、律法和文化向其他民族施教。」這擺明是對日爾曼民族的挑釁,因此這個地方一直是區內德佬和義佬衝突時的最佳集會地點。

直到80年代初期,南提洛改為自治省後,當地政府不再強迫德語族群進行同化,並明定義語和德語為官方語言,自此族群衝突的問題才逐漸和緩。今天,整個南提洛省的德語居民佔了七成的多數,而在波札諾城內也有四分之一德語人口。在這樣一個文化交鋒的城市裡,我不禁好奇到底它像德國呢,還是像義大利?

過馬路時,一輛小客車的橫衝直撞給了我答案。比起德國人對行人的禮讓,我恍然察覺這裡還是像義大利多一點。


註1: Under der Linden為中世紀德文,柏林椴樹下大道名為Unter den Linden。

進入Bolzano的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