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Italy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如果說維內托區(Veneto,註1)是個大酒家的話,裡頭的紅牌自然非威尼斯莫屬。無論生客或熟客,在那兒總是可以輕易獲得旅程的高潮。特雷維索離紅牌不過三十分鐘火車程,這裡的座位卻難得留給有情人。誰叫隔壁坐檯的香氣太濃郁,姿態太招搖,若非工作的關係,我可能慣性地投向威尼斯懷抱,而無緣一親特雷米索芳澤。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的我以為比薩是第一片披薩出爐的地方。長大一點後,我知道比薩有一個斜塔,除了被列為七大奇景外,伽利略還曾在塔頂上進行自由落體的實驗。後來我發現,披薩並非只在Pizza Hat,比薩也不是只有斜塔,它曾經有段傲人歷史,與阿瑪菲、熱那亞和威尼斯同列為義大利四大海權城邦,而它們的城徽也飄揚在今日義大利海軍的旗幟上,標誌著那段光采輝煌的歲月。



十一世紀後期,隨著比薩城財富和權勢如日中天。比薩人想,總該留些什麼奇功偉業向後世子孫證明這一段黃金時代。對瀰漫著神權觀念的中古世紀來說,宗教建築自然是不二選擇,一來感念上帝的眷顧,二來彰顯耀人的財富。於是,奇蹟廣場(Piazza dei Miracoli)上那四座醒目的雪白大理石建築(註1),就在這樣的氛圍下一座座矗立起來。

1173年,主教堂的鐘塔在Bonanno Pisano的監造下開始破土,當施工至第四層時,因為地質鬆動,鐘塔開始傾斜,工程被迫暫停。1231年復工,這回一口氣蓋到第七層,但因塔身凹陷而於1278年再次中斷工事。約莫過了一世紀,1360年開始建造最後一層,終於在1372年鐘塔完全竣工,然而此時的鐘塔早已不是當初構想的筆直建築,而是一座向南偏傾1.6度的斜塔。

一個意外的工程失誤,成就了比薩的千年盛名。

隨著塔樓日漸傾斜,比薩城的實力也逐步走下坡。十四世紀後,比薩疲於與鄰近城市盧卡和佛羅倫斯的競爭,逐漸喪失其托斯卡尼商業霸主的地位。我站在奇蹟廣場前,看著遊客擺著各種古怪姿勢,為了和背景中的斜塔合成一張逗趣的紀念照。百年來的比薩靠著如織的觀光人潮,還是賺飽了荷包,也難怪前幾年義大利政府大費周章地維修古蹟(註2),為了確保比薩斜塔還能再掙300年。



註1:主教堂(Duomo)、洗禮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鐘塔(Campanile)、和墓園(Camposanto)。
註2:1990年比薩斜塔因傾斜幅度過大暫停開放,進行補救扶正了44公分,於2001年12月15日重新開放。

進入Pisa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下雨,接連五天的雨是我回想起托斯卡尼時首先想起的畫面。



印象中的托斯卡尼總是晴空萬里,山丘上披滿橄欖樹的綠,田野中插滿向日葵的金。這場關不緊的雨才讓我發現,原來托斯卡尼不只有艷陽,她也有慘澹、憂鬱、哭哭啼啼到令人生厭的脾氣。

我走進雨中的佛羅倫斯,這座托斯卡尼的黃金城市就算再滂沱的雨也沖淡不了她渾身高貴的氣息。她的故事由偉大的羅馬皇帝凱撒開始寫起。公元前一世紀,凱撒為了安置麾下的退役士兵而於阿儂河畔創建新城,以紀念陣亡將軍Florinus為由,將新城命名為Florentia,並暗示這是一座被花朵環繞的美麗城市。由於位處於羅馬和北義城市之間的交通要道,中世紀的佛羅倫斯從移民城市搖身為商貿中心,並與許多毗鄰市鎮相互競爭,如比薩、盧卡,和席恩納。十五世紀後,文藝復興的花朵在此盛情綻放,成就了其「中世紀雅典」的稱號,當時的佛羅倫斯無論在經濟上或人文上,皆令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

我在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註1)的各個小房間裡穿梭,一邊讚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和波提切利的傑作,一邊想像著沒有他們的佛羅倫斯,是不是風華猶存,光采依舊?就當我把這些巨匠的名字一個個從想像中消去後,我想起了一個家族的名字,那名字無法被抹除,無法被遺漏,你一定知道—那就是梅迪希。



梅迪希家族的祖先發跡於藥劑業,十四世紀時喬凡尼.德.梅迪希(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經營銀行而累積了鉅額資本,成為歐洲首富。他的長子科西莫代表梅迪希銀行出任教宗的財政大臣,並成為佛羅倫斯的地下領主。到了喬凡尼的曾孫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 1449~1492)時,憑著家族的勢力、權力和財力,撒出大筆鈔票委託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等巨匠為其創作,同時繼承其祖父的嗜好,收藏大量的圖書和藝術家作品,進而醞釀了文藝復興。天災人禍不斷的中古歐洲史,翻到這一頁總算開始透露光明。

2005年余秋雨先生來清華大學演講時,我曾問他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梅迪希家族,文藝復興還能在義大利生根,並演化成全歐的『運動』嗎?」余先生剖析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並積極地肯定了梅迪希家族的貢獻。當時余先生的講題是如何建立一個人文主義的社會,我不禁納悶,為此,人們究竟該期待達文西還是梅迪希?



在Signoria廣場上的領主宮(Palazzo Vecchio)裡,我見識到這個叱吒了三個世紀的家族,其居所是何等堂皇富麗(註2)。廣場上有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十多年前我初至佛羅倫斯時天真地以為那便是真品,還咋異如此瑰寶居然被大膽地擺在戶外風吹雨淋!(註3)

除了梅迪希家族的遺跡,花之聖母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更是來佛羅倫斯絕對不容錯過的景點。其實以它龐大的規模來說,幾乎走在市中心隨意的一條小街巷中都可望見她的身影,想要視而不見到還不太容易。大教堂奠基於1296年,其最著名的八角圓頂在Filippo Brunelleschi的精心構造下,於1436年竣工,從遠處端望,儼然一頂主教的紅高帽,既盛重又莊嚴。百年後,米開朗基羅在梵蒂岡建了一個比它更大,更華麗的圓頂,並嘆說:「我可以蓋一個比它更大的圓頂,卻無法比它更美。」雖然這只是一位自負的藝術家難得的謙詞,不過也可以窺見花之聖母堂在世界建築典中的地位。



老橋(Ponte Vecchio)是另一個有意思的景點。說它是橋,倒不如說它是一幢跨河的兩層樓建築。下層供行人穿越,上層則從領主宮連結烏菲茲,穿過阿儂河,直通碧堤宮(Palazzo Pitti)。十六世紀時,它是梅迪希家族的私家走廊(Vasari Corridor)。走在橋上,兩側幾乎全是珠寶店,不曉得店家是認為自己的金庫不夠沉,還是相信這座老橋的結構很耐重。橋中段有一尊雕塑,他是佛羅倫斯著名的金匠Benvenuto Cellini(1570~1571)。雕像四周的鐵欄杆上扣滿了難以計數的鎖,原本是作為反對權勢的象徵,後來流傳為戀人對愛情的見證,我倒懷疑這會不會是橋上鎖店自編自導的傳說,為了讓它的生意始終車水馬龍?

佛羅倫斯還有許多有趣的風景,無法單單一篇文章全數道盡。最後順帶一提,若想要飽覽佛羅倫斯的美色,最佳的觀景台是位於東南山丘上的米開朗基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註4)。從廣場上眺望花之聖母堂和老橋,那大方的視野與佇立於城心拼命引頸所見的畫面比較起來,簡直判若雲泥!


註1:全票€6.5。
註2:全票€5。
註3:大衛像的真品在Galleria dell’ Accademia,全票€6.5。
註4:可搭11, 36, 37號公車前往。

進入Florence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在義大利,超過兩千歲的古城比比皆是,波隆納還算是較年輕的城市。兩千五百多年前,一群牧人和農夫看上了這塊位於波河平原南端的肥沃土地,開始耕耘起豐饒的文明。帝國時代,它曾是半島上第二大城,不幸於克勞迪(BC10~AD54)當政時招逢祝融之災,諷刺的是重建了波隆納的居然是那位燒了羅馬城的尼祿(AD37~68)。此後,波隆納在軍事和經濟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的繁榮主要歸功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攤開地圖一看,波隆納正好位於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這個義大利「金」三角的重心,綿密的交通網絡帶動了此地工商業的發達,也難怪它始終是義大利大城排行榜上的老面孔。



我從威尼斯搭車南行,隨著火車越來越接近波隆納,兩旁的鐵軌數也越來越多,我翻遍了腦海底的影像,也只有在紐倫堡車站才見過這等壯觀的風景。之所以選擇在往佛羅倫斯的途中拜訪這座城市,並非為了尋訪那些斑剝的歷史痕跡,也不是為了窺探歐洲最古老大學的堂奧(註1),說穿了,我是聞香下馬,打算在這個和義大利肉醬麵同名的老城,找間餐廳點一盤Ragu alla Bolognese,嚐嚐它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滋味。

談到命名,肉醬麵在義大利好比炸醬麵在中國一樣普遍,而其中又以全義公認的美食之都波隆納的調理最令人贊不絕口,因此肉醬麵自然而然地冠上了波隆納的稱號。在肉醬的食材上,最好挑選帶點油花的牛肉,並混雜五花豬肉一起烹煮,好讓豬肉豐富的油脂滋潤瘦牛肉的乾澀,提供饕客更滑順的口感。此外,台灣一般西餐館的肉醬麵條通常採用Spagetti,然而正統的肉醬麵麵條卻是寬麵(Tagliatelle),如此一來麵條方能沾滿醬料,給味蕾更充分的滿足,也不會留下「麵條空空,肉醬多多」的窘境。

我在Piazza Maggiore附近的小巷弄間找了家雅緻的餐館,點了一盤肉醬麵和一杯紅酒,享受了一頓難忘的午餐。遺憾我的文筆無法淋漓地描述那滋味,不過縱令我有一枝生花妙筆,於讀者的味蕾也毫無貢獻,何必多言?猶記得用完餐後,我撒了不少小費,並從此對台灣義式餐廳裡的肉醬麵興趣缺缺了。

另外有件事值得聊備一格,提起皮鞋,自然會想到義大利,波隆納有義大利鞋都的稱號,當地舉辦的製鞋設備展被全球皮鞋業者奉為圭臬。我在Parco della Montagnola前的假日市集裡花了25歐買了雙Made in Italy的休閒皮鞋,它的舒適度一點也不比我慣穿的NB鞋遜色,從此我踩著它走過了許多大小城市,直到在通往國王湖的山徑中,它咧嘴大笑,笑斷了下巴,我才依依不捨地將它送葬。



註1:撇開柏拉圖的雅典學院不談,1088年成立的波隆納大學是西方大學的濫觴。

進入Bologna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頂著一大片烏雲,我從米蘭搭乘近兩個鐘頭的火車來到維洛納。才走出車站,綿密的雨簾立刻在我面前垂落,剎那間我預感這是一座和水有著深厚淵源的城市,果不出其然。維洛納的空氣中充滿著三種水的味道。第一種水,它帶給人只有痛苦和流離的回憶。我猜想造物主創造維洛納時肯定在打瞌睡,不然一條好好的阿迪傑河(Adige River)怎麼會在這裡拐了幾個大彎,讓維洛納自古以來始終飽受水患之災,直到上個世紀疏導的渠道竣工後,維洛納才多了幾分清爽的自在。



第二種水,它的味道既香醇又甜美。由於維洛納位於阿爾卑斯山裙帶,丘陵廣佈,氣候涼爽,恰好適合讓葡萄在緩慢的熟成中醞釀出濃郁的香味。它是義大利高級葡萄酒的產地,鄰近的知名酒鄉有Valpolicella、Soave和Bardolino,所出產的葡萄酒足以和波爾多或勃根地的佳釀匹敵。每年春季舉辦的Vinitaly酒展,是義大利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國際性葡萄酒展。

第三種水和地理毫無瓜葛,但它累積的總量卻能讓前兩者望而興嘆。這水的滋味,一會兒甜蜜,一會兒苦澀,一會兒沉醞,一會兒薄稀;它不分疆界,不分晝夜,不分年齡,不分族群,隨時都可能在人們眼角氾濫成災。釀成這無端災禍的罪首是誰?正是莎翁筆下的羅密歐和茱麗葉,他們倆即使早已在舞台上自戕了上千萬次,人們還是為他們悲慘的際遇哀慟了好幾百年。

我在越來越大的雨勢中,倉皇決定今晚的棲身之所。隨後來到市中心的競技場(Arena),它雖然不像羅馬競技場那般殘破,但見證的歲月卻更為悠久。它是全世界第三大古羅馬式競技場,可同時容納近三萬名觀眾,每年夏季在此上演威瓦第和普契尼的歌劇,連前德國總理施洛德也常是座上嘉賓。不知為何緣故,維洛納市政府幫它裝飾了一顆大流星,亮麗的弧線在黑暗中熠熠發光,為兩千五百多年的老城添加了一幅浪漫的風景。



提起維洛納的浪漫,又有哪個地方比得上座落於Via Cappello的茱麗葉之家?那是一幢十三世紀的建築,托觀光客的福,大筆的門票收入讓它的門面和裝潢始終保持體面。二樓的陽台是遊人最喜歡留連的地方,我看到一個又一個佯裝的「茱麗葉」,呼喚她們的「羅密歐」從中庭紀錄下她們尋找愛情的身影。而在舖滿鵝卵石的中庭裡,矗立著一個少女的青銅塑像,她微傾著頭,左手扶胸,縱令臉色鐵青,也藏不住因等待愛人而心跳加速的怯情。她是茱麗葉,一個被愛神的箭所捉弄的經典傳奇。我想,在如今這個速食愛情的年代,像他們兩位這般犯傻的人物早已絕跡,甚至可能連虛構在銀幕上也令觀眾感到噁心。人們來此地,與其說是為了朝拜愛情,不如說是為了伸出鹹豬手般的狼爪,在茱麗葉的乳房上留下汗漬的痕跡,再以一道快門,紀錄自己洋洋得意的惡行。看著一個個輪番上陣的遊客,我懷疑—人們已逐漸習慣一邊流著悼念的淚,仰嘆陽台上的短促歡欣;一邊以蠢蠢欲動的手,繼續速讀愛情。

我舉起相機,向其他遊人示意,讓一個狼狽的少女在我的鏡頭下能稍作喘息。

羅密歐之家位於Via Arch Scaligere,距離他和情人幽會的陽台不過幾分鐘腳程。它清冷地擱置在狹窄的巷弄間,模樣既衰老又頹唐,完全聯想不到一個昔日大宅門所應有的闊氣和風光。我心中的吶悶正如大門上的浮刻字—

"Oh Romeo, Romeo! Wherefore art thou Romeo?"
"Tut! I have lost myself; I am not here: This is not Romeo, he's some other where."

由於雨勢越來越大,我隨意瞄過埃爾俾廣場(Piazza delle Erbe)上迷濛的巴洛克藝術,然後沿著阿迪傑河的弧度,繞到了茱麗葉之墓(Tomba di Giulietta)。這裡就是羅密歐服毒,茱麗葉自絕的地方嗎?眼前空洞洞的石棺似乎讓我從莎翁虛擬的哀愁中稍微清醒過來。

是忠貞的愛情嗎?還是魯莽的勇氣?反正,故事已傳了幾百年,人們的淚也流了幾百年,何必追根究底!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閱讀義大利相關網誌:

Milan:該死的售票機

Como:義大利絲都

Verona:三種水滋味

Venice:少一點期待的話
     
Bologna:十里肉醬香

Siena:黃土丘上的老相簿

Naples:怎麼到了東南亞?

Pompeii:燃燒一瞬間

Capri:何時才能再回來看妳?

Rome:十年前許下的願

Vatican:請問,耶穌在家嗎?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iena的拉丁字源有「古老」的涵義,遠在西元前九世紀,席恩納的山丘上便出現了人類蹤影。相傳被母狼養大的雙胞胎兄弟Romulus和Remus開創了羅馬城,而Remus之子Senius建立了席恩納,因此城中隨處可見母狼哺育雙胞胎的雕塑,標記著它正統的血脈和悠遠的歷史。不過,同樣的血統卻不擔保有同樣的命運,當群眾在羅馬競技場的呼囂聲尖銳到足以將天空割裂時,席恩納仍然是一綹荒煙,人音寂寥。直到西元七世紀,北義倫巴底王國將矛頭指向托斯卡尼,席恩納才以一個戰略要塞的角色逐漸走上舞台。



它的黃金時代得從十二世紀的新頁開始寫起。當時歐洲諸國正為了奪回「主的墳墓」而大動干戈,規模龐大的遠征隊伍所需求的物資促進了許多義大利港灣和內陸城市的繁榮,席恩納雖不靠海,卻也是得利的漁翁之一,城市裡的主要建築,如大主教堂(Duomo)和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皆於此時破土動工。可惜好景不長,十四世紀中的瘟疫潮重創席恩納的經濟,加上隨即展開的文藝復興運動,讓佛羅倫斯的光彩更加奪目,於是席恩納便像一個中暑患者般,在這刺眼的光芒下日漸乏力,也越來越顯出一個老者的疲態。這種「老」的味道卻深深吸引著我,讓我硬是把烏菲茲(Uffizi)的行程挪後,留給席恩納一個充裕的白天(註1)。

我來席恩納時,頭頂上雖然沒有托斯卡尼的艷陽,卻是連日來最清朗的一天,偶爾雖然會飄過幾朵烏雲,但對於觀照一座城市的本色,這光線已綽綽有餘。在色彩學中,Sienna代表「土黃」色,我打賭任何人只消往城裡瞧一眼,立刻就能領略此命名的貼切。我隨著遊人的腳步來到主教堂,時候不巧,正值它「整容」期間,因此戴上了一副精心繪製的假面。對於那面具,我實在不敢恭維,反倒覺得米蘭大教堂的面紗比它透露了更多神秘的優雅。教堂主體完成於十三世紀,是義大利境內難得的哥德式建築,然而面對眼前這座其貌不揚的龐然大物,我實在提不起興致踏近一步,如果因此而錯過了什麼絕世瑰寶,那麼我寧可留下遺憾,增添幾分回憶的調味。

 

田野廣場上的味道就清新多了。廣場上平舖的紅磚地由兩側緩緩傾斜,交會於下方的市政廳(Palazzo Pubblico)。整個廣場像一把朱漆的扇子,也像一片斑斕的貝殼。走進市政廳裡,四周響起詭譎的樂音,剎那間讓我將天井中凌空飛舞的天使誤認為幽游的鬼魅,如今它成為市民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當地藝術家和文藝復興早期的創作(註2)。緊挨著市政廳是Torre del Mangia,它的名字令我想起《The Apprentice》裡銷售牛肉丸披薩的競賽,其中一隊便將披薩取名為”Meatball Mangia” (註3)。在義大利文中,”Mangia”是「吃」的意思,據說鐘塔的第一位守門員將收入全花在滿足口腹之慾,鐘塔也因此得名。塔高102公尺,當初設計這座鐘塔時就抱定主意要高佛羅倫斯的鐘塔一截,我猜想走上塔樓的每個佛羅倫斯人肯定暗自竊笑,呵,就算站在塔上可以睥睨佛羅倫斯,走下塔樓還不是望其項背?

事實上,縱使當時的席恩納難以撼動佛羅倫斯的地位,它仍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貿易樞紐,要不然席恩納不會自鑄錢幣,Piazza Salimbeni上也不會出現義大利現存最古老的銀行(註4)。我漫步在砌石的巷弄間,遙想七百年前,大批商旅在此交易貨物,整裝待發。他們的方向也許是西邊的比薩,南邊的羅馬,北邊的波隆納;也或許他們有更遙遠的目標,遠到飄渡了半個地中海,或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歷史上對這群商人並沒有太多記載,不過他們對貿易的熱衷很快地使義大利坐擁萬貫金銀,進而推動文藝復興,甚至貸款給西班牙國王支持其大航海的野心。如今,席恩納昔日的光彩已化為一幢幢褪色的建築和一塊塊斑剝的石磚,我彷彿在翻閱著一本泛黃的相簿,或許—我突發奇想—因為黑死病而拖垮的城市經濟,反而讓席恩納兀自保有中世紀的幽古。




註1:從佛羅倫斯到席恩納的交通有兩種選擇,搭火車約需100分鐘,撘公車只要一個鐘頭。
註2:Museo Civico,一般票€6.5,學生票€4。
註3:《The Apprentice》是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所製作的電視影集,中譯名《誰是接班人》。
註4: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SPA (MPS) 成立於1472年,總部設在席恩納Piazza Salimbeni,為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銀行,也是今日義大利主要銀行之一。

進入Siena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如果厭倦了米蘭的購物大街,那麼不妨偷個浮生半日,到Como這座優雅別緻的湖濱小鎮散步消遣(註1)。



從高空鳥瞰,Como湖在老外眼中像一對倒置的公牛角,在我眼中則像一根人蔘。它是歐洲最深的淡水湖,由於夏季氣候涼爽,它成了義大利人的避暑勝地,更吸引了如布萊德彼特、喬治克隆尼、凡賽斯,和瑪丹娜等名人,在湖區購置別墅,為了能心血來潮時玩玩快艇和滑翔翼。環湖山腰上座落著許多高級渡假飯店,據說是全世界僅次於杜拜的昂貴飯店區。

整個Como省是義大利絲織業的重鎮,有一百多家廠商,每年產出上千萬碼絲綢,顧客囊括全球最奢華的品牌,而在整個Como小鎮中隨處也可見販賣領帶和絲巾的店舖。說來汗顏,老祖先發明的典傳工藝,居然被遠隔千里的義大利人發揚光大。

我來Como兩次,頭一次風雪紛飛,第二回則霧水湮漫。當地人說:春天才是拜訪Como最適合的季節,那時沒有冷酷的風吹雪,也沒有擁擠的觀光潮,遍地繁花除了裝飾秀麗的風景,更足以見證這塊土地的豐饒。乍聽後我不覺遺憾,反而略感欣慰,畢竟看過了慘澹的風景,下次再見Como只會越來越美麗。




註1:Como有兩個車站,主要觀光車站為Como S. Giovanni,從米蘭搭火車不消一個鐘頭,就可以抵達。

進入Como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年夜那天,理當緊鑼密鼓地打點年夜,我和同事卻起了個清早,從慕尼黑搭火車翻山越嶺,往波扎諾前進。火車穿過了奧地利這隻大「蝌蚪」的尾巴,來到北義南提洛省(South Tyrol),許多身穿登山夾克,肩挑厚重行囊的乘客陸續上了車,又陸續下了車。今年暖冬,溫熱了賣火柴的少女,卻寒了許多滑雪迷的心,他們只好扛起裝備往更高的山巔跋涉,尋找消失中的銀白大地。



入冬後的波札諾雖然還未下雪,但由於位居阿爾卑斯山脈的三叉河谷中,四面群山終年白頭。出車站後直行就可以看到一座建於十二世紀的大教堂,它有羅馬式的主體,哥德式的鐘樓,我喜歡它屋頂的菱形圖騰,既古典又醒目。正對教堂是瓦爾德廣場(Piazza Walther),顧名思義,此廣場為紀念中世紀著名的德國抒情詩人瓦爾德(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1170 ~ 1230),它所創作的愛情歌謠”Under der Linden”成了今日柏林布蘭登堡門前的大道名(註1)。

午餐時間,我們在瓦爾德廣場上的Domino餐廳點了Carpaccio di roastbeef (€9.5),薄嫩的烤牛肉片上舖滿了帕爾瑪乾酪和沙拉葉,淋上橄欖油和檸檬汁後,入口一陣驚喜,原來不需要蔥爆或麻椒,簡單的組合就能品嚐到幸福的滋味。廣場後方的小徑是主要購物街,我喜歡在歐洲”瞎”葡萄酒,尤其是當地品種釀製的酒。義大利北部氣候涼爽,葡萄有充分時間緩慢成熟,風味也因此更加濃郁。我挑了瓶2003年份DOC等級的紅酒,回飯店後和同事共飲,那豐富的口感讓我是夜美夢連連。


(此圖片取自 Wikipedia)

走在波札諾城裡,我納悶怎麼街頭上的看板和路牌皆以義大利文和德文標示?原來自古以來,整個南提洛省一直是這兩種語言的交會點。一戰後法西斯勢力崛起,對區內的德語族群推行「正名」運動,強迫他們變更為義大利姓氏,甚至於1928年在波札諾城西蓋了一座勝利紀念碑,門上銘文:「這裡是祖國的疆界,架起旗幟,由此處起,我們以語言、律法和文化向其他民族施教。」這擺明是對日爾曼民族的挑釁,因此這個地方一直是區內德佬和義佬衝突時的最佳集會地點。

直到80年代初期,南提洛改為自治省後,當地政府不再強迫德語族群進行同化,並明定義語和德語為官方語言,自此族群衝突的問題才逐漸和緩。今天,整個南提洛省的德語居民佔了七成的多數,而在波札諾城內也有四分之一德語人口。在這樣一個文化交鋒的城市裡,我不禁好奇到底它像德國呢,還是像義大利?

過馬路時,一輛小客車的橫衝直撞給了我答案。比起德國人對行人的禮讓,我恍然察覺這裡還是像義大利多一點。


註1: Under der Linden為中世紀德文,柏林椴樹下大道名為Unter den Linden。

進入Bolzano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當我看到米蘭中央車站看到像柏青哥一字排開的自動售票機時,我不禁讚賞米蘭資訊化的發達,並以為可以節省許多排隊時間。原來我錯得還不是普通離譜!八成的售票機要不故障,要不無法收現,雖然有信用卡的插槽,但這麼高的故障率讓我怎麼敢拿信用卡開玩笑!地鐵站的售票機也如出一轍,任憑我怎麼按怎麼押怎麼捶螢幕上的指令,它就像植物人一樣沒有反應。其實只要找地鐵站內的雜貨攤就可以買票,不需要被幾部當裝飾品的售票機搞得烏煙瘴氣。米蘭市區很大,市容也沒什麼新奇,建議買地鐵一日票(€3,打印後可用24小時),才不會走到兩腿發麻後感嘆蹉跎光陰。

 

遊客中心在車站二樓的一個隱密角落裡,拿了免費地圖後,我直驅米蘭大教堂,乍見下吃了一驚,怎麼大教堂成了這副模樣。常言道:「家醜不可外揚。」但既然不是我家,那就不妨大肆張揚。正面其中一扇銅門鑄刻著君士坦丁大帝所頒佈的《米蘭詔書》,這對教會來說可是一個里程碑,從此基督徒擺脫了隨時擔心遭受迫害的窘境。(請參考Vatican:請問,耶穌在家嗎?)雖然教堂因為整容而顯得很抱歉,但它的內涵卻經過了六百多年的粹練,不論是繪畫、雕刻或玻璃彩繪,都值得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就在大教堂旁邊,耀眼的玻璃屋頂、美侖的馬賽克拼花磚、奢華的精品名店,以及典雅的咖啡餐館,讓它成為了無論是觀光客或是當地人都最愛流連的「米蘭客廳」。中央四周的地面有四幅馬賽克地磚,分別代表義大利最重要的四個城市:十字是米蘭、母狼餵養雙胞胎是羅馬、花朵是佛羅倫斯、牛是杜林(Turin)。觀光客最喜歡拜訪「杜林」,據說只要踩在牛鞭上順時針轉三圈就能招來好運,可憐的小牛睪丸都被踩成了淤青,連地磚都深深凹陷,小心別轉錯方向,不然可會霉運降臨。

位於此地的PRADA是集團首家旗艦店,因此對這個龐大的時尚集團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1913年Mario Prada在米蘭創立一家皮件公司,由於堅持採用最好的物料和生產條件,因此逐漸擄獲義大利王室和貴族的心,後來Mario的孫女Miuccia Prada和其夫婿Patrizio Bertelli分別挑起設計和業務的大樑,自80年代起將品牌擴散至服裝和鞋類,並陸續在全球開設旗艦店,將它塑造成時尚的代名詞之一。1999年PRADA購併了德國品牌Jil Sander(後於2006年初出售),同時又透過控股方式掌握了Fendi,儼然想和LVMH及Gucci在時尚界三足鼎立。它爆發式的成長讓人吃驚,雖然前陣子有財務吃緊的傳言,但是今天PRADA的分店仍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打亮招牌。



沒有達文西的濕壁畫,也沒有Scala的歌劇饗宴,我的米蘭行腳其實有點俗氣,由於遇上冬季大雪,我一直提不起勁,就連在Sforzesco城堡的牆上看到愛快羅密歐的徽章也懶得照張特寫,反倒是花了許多時間在位於Corso Buenos Aires街上的班尼頓三樓Outlet裡,邊吹暖氣邊逛打折商品。買了一件Sisley混紡羊毛背心,才花了10歐(原價€40),這個價格可會讓在101消費的買家飲恨,其他商品大多也是打二至三折,喜歡班尼頓和Sisley的朋友不妨去逛逛吧!

進入Milan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每當高中音樂課唱起《卡布里島》這首民謠時,我都覺得歌詞既露骨又俗氣,但當我散步在卡布里時,我居然無意識地哼起這個調子,原本嗤之以鼻的曲子反而成為一首既天真又活潑的小調。當一個人震懾於美景當前,腦海裡除了驚嘆號外,又能堆砌多少形容詞呢?因此,最美的風景,往往需要用最簡單的文字來表達,又吟唱起《卡布里島》時,我覺得它真是再簡單也不過了!

 

拿波里港口有許多渡輪前往卡布里,最便宜的船家是Caremare (€5.6,船程約80分。按此查閱渡輪時刻表)。當船漸漸靠岸,水盡天迴,我向卡布里島熱情招手。這裡沒有像巴里島一樣的窈窕女郎為遊客獻上花朵,迎接我的是擺著撲克臉的公車售票員。買了一張到Anacapri的公車票(€1.3),沿著蜿蜒的山路,我的視野不斷升高,心情也越來越飛揚,好不容易從混濁的拿波里逃離出來,任何一朵白雲都令我雀躍不已。

 

在Piazza Vittoria下車,沿著via Migliera的路上有許多狗屎地雷,直走約莫十分鐘後抵達我今晚的落腳處II Tramonto(單人€25,現已漲為€35)。那是一棟蓋在半山腰的民宿,從寬廣的露台上就能俯瞰市區和大海,雖然地點有點偏僻,但是有遠離塵囂的痛快。(建議不要摸夜路找)

我並不想要描述太多卡布里的風光,因為我也只能吐出幾個簡單的詞句,但是有幾個地方令我畢生難忘。從Piazza Vittoria旁搭乘12分鐘的吊椅(單程€4.5)登上卡布里島最高峰Monte Solaro(589m),在山頂上眺望拿波里和Sorrentine半島,這是第一幅令我難忘的風景。沿途散步下山,當一個50分鐘的hiker,在壯麗與秀麗的大自然之間輕鬆揮霍掉一個上午。

 

午後從Piazza Vittoria出發,沿著往卡布里市區的山路找一條叫Scala Fenicia的石梯,當公路還沒有舖好之前,這是溝通Capri和Anacapri之間的唯一路徑。我在往Palazzo a Mare的錯綜巷弄間迷失了方向,問了許多路人,最後一個親切的老伯伯示意我跟他走,從他的肢體和口氣彷彿在告訴我,因為海水漲潮的關係,船夫都休息了。果然一到海邊,兩三艘落寞的小舟懶洋洋地倚在岸上,我往藍洞(Grotta Azzurra)的夢也隨之幻滅。為了報答老伯伯的熱忱,我幫他提了十幾斤的鯖魚到他家門口,並拍了張照,他純真的笑容是我難忘的第二幅風景。



在旅客中心查了公車時間,隔天我摸黑起床搭車到Faro,爬上燈塔旁的岩石群,望著太陽緩緩上升,雖然在阿里山頂看了一年多的日出,但是卡布里島的初陽依然令我難忘。下公車前司機還指點了我一條道路,從Faro沿著西海岸線往Azzura走,全程約三、四個小時,這裡有夢幻般的景色。我打賭,如果襯托著夕陽一定有截然不同的美麗。

就像民謠中所唱的一樣,我還會再回到這裡,不只為了錯過的藍洞,也為了尋找那第四幅、第五幅將令我終生難忘的卡布里。

進入Capri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拿波里搭火車到龐貝只需要40分鐘,買一張Fascia3 Unico Campania(€2.3,必須到櫃檯購買),憑著這張票,只要不出Campania省,可任意搭R級列車140分鐘。龐貝—這座凝結了歷史一瞬間的城市(入場€10),它讓我想起了梅爾吉勃遜主演的《今生有約》,因為西元79年一場大自然的災難,龐貝古城沉睡了將近一千七百年。



走在一世紀的石砌道上,我彷彿有走在時光隧道的錯覺,兩千年前的今天,羅馬人在這裡生活。走到食品商場(Macellum),當時或許有人正在挑選晚餐食材,有人正和老闆討價還價;走到劇場(Teatro Grande),當時簷柱旁或許正有年輕人等著心愛女子赴約;走到酒館(Thermopolia),當時或許正有人醉醺醺地踉蹌開門出來;路旁不知名的房舍或許正冒著炊事的烟,庭院的綠地上或許正有嬉戲的孩童,主廣場上或許正聚集著湊熱鬧的人群。這一切的活動,都因為眼前那座白頭的維蘇威火山的一陣大咳嗽而在瞬間終結。



這座城市窒息地太過倉促,太過劇烈,即使不斷有觀光客從世界各地擁來,即使古城遺跡陸續被考古學家發現,但我始終覺得它仍在沉靜地睡著,以一種寧靜,以一種美。



進入Pompeii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羅馬買了IC plus的火車票(€17.5,車程兩個小時),走出火車站就被眼前喧鬧的景象嚇一大跳。Piazza Garibaldi像一個大菜市場,擁擠的人潮和車陣,此起彼落的吆喝聲和引擎聲,在這裡我找不到米蘭的高貴、威尼斯的閑逸、翡冷翠的優雅、羅馬的大器,以及梵蒂崗的莊嚴。我越走越覺得自己踏進一個失序的世界,越走越覺得渾身不是滋味。



有六個原因讓我覺得拿坡里像一座東南亞城市。第一,這裡有太多中國人,隨便一條街都看到好幾家中國商店,或許是由於中國人的群居特性,想到義大利打拼的話就先到拿波里。第二,街上到處是垃圾,路邊和轉角都有車子亂停。第三,買個披薩或車票都會有人在旁邊討錢,看他們多是四肢健全的年輕小夥,怎不去找個正當工作幹活?第四、偉士牌的摩托車穿大街過小巷,上山下海到處跑,我打賭全歐洲就屬這裡摩托車最多。第五,難得看到一盞紅綠燈,就算有也只是裝飾品,過馬路要抓準時機,停—看—衝。第六,觀光客太多,這點我也要負責,若不是對披薩的誕生地懷有憧憬,我也不會閑晃到這座港都。這些特性和我腦海裡的東南亞印象一一吻合,我並沒有歧視或輕蔑,我只是不解像義大利這個G8經濟大國,堂堂大港怎麼會和所得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東南亞市鎮一般格調?



沿著Via Tribunail這條上坡小巷,途中會經過許多披薩店,遇到排隊的人潮就停下來瞧瞧,或許會看到什麼名人或王公政要的用餐照。我在柯林頓總統吃過的店舖外帶一片披薩,才啃一口就懷念起羅馬的披薩味道,我打賭柯林頓吃的那片披薩文章一定大大不同。



在Piazza Plebiscito的壯闊氣勢和優美廊簷下總算能找回屬於歐洲的風情,由於面對皇宮的緣故,早先它的名字叫”Lago di Palazzo”(意為皇宮前的大廣場),今天它是觀光客和市民們流連的場所。Gambrinus位於面對廣場右下角落,那裡有拿波里人公認最好喝的Expresso(一點多歐吧)。

我在拿坡里還發生一件鳥事。拿坡里的公車票只能在路邊的Tabaco買(€1,打印後能用90分鐘),我拿著公車票去坐車,將票卡放入打印的機器後沒有反應,以為機器故障所以也沒搭理,結果下車前遇上查票員,他說如果機器故障的話要在票卡背面填上日期,說著說著就要我拿出護照,打算送我一張34歐的紅色炸彈。我堅持機器故障不是我的問題,票卡上的義大利文就像天書,除非到警察局不然我不拿出護照。查票員的態度很強硬,亮出一張有模有樣的證件說自己是警察,我才不上當。就這樣僵持了10幾分鐘,他說義大利文,我說英語和德語,後來他也覺得難纏,於是幫我在票背填上時間,我機敏地伸出手和他相握,然後迅速閃人。

或許是整天的陰雨連綿,或許是倒楣的車票事件,我對這個地中海大港都並沒有留下美好的印象,還好從這裡可以搭車到龐貝,或渡海到卡布里,不然我不會想再重遊拿波里。

進入Naples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梵蒂岡這個國家很特別,兩個小時就能走完的小城卻悠悠長長左右了歷史兩千年。說它小,它的領土只有0.44平方公里,不到中正紀念堂的兩倍,但如果你願意開放心靈疆界,它的影響力可以無遠弗屆。常有朋友問我,究竟天主教和基督教有什麼差別?我想不妨藉這個機會,簡略地澄清教會的來龍去脈。



當耶穌還好端端活著時曾對當時的門徒伯多祿(Saint Pietro)說:「你是磐石,在你上面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這句話是雙關語,Pietro這個名字意同石頭。耶穌受難後,門徒們在飽受迫害的環境下創立了教會的雛型,後來透過保祿(Saint Paulo)的熱心傳楊,逐漸在羅馬帝國奠基,而伯多祿也成了第一位教宗。這兩個人是初期教會的最大功臣,因此當其他聖人聖女只能站在大教堂的屋簷上時,他們有資格站在梵蒂崗廣場兩邊。

早先羅馬帝國信奉的國教是萬神教,一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解除教禁,並尊天主教為國教後,教會蓬勃發展。西元十三世紀,羅馬教宗的權力達到顛峰,凡歐洲諸國有談不攏的糾紛,他就出面仲裁,偶有桀驁難馴的君主挑戰教宗權威,最後都向他下跪低頭。教會的組織也越來越龐大,需要巨額金錢來維持日常運作,於是各地主教向信友徵納稅金上繳羅馬教廷,且為了替聖伯多祿大教堂(建於1506年,1626年完工)募款,當時甚至有教士慫恿百姓:「當一塊銅錢投入奉獻箱時的一響,一個靈魂便升上天堂。」也難怪我在哥廷根的St. Jacobi看到教堂中央懸著一個大鐵盆,信徒在屋頂上投下的錢幣會落在鐵盆裡,並敲出噹一聲巨響。(閱讀Göttingen:好好唸書才可以吻我)



當時教會內不少有識之士對這種荒誕行徑深感痛心,人民的怨聲也越來越長,也因此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才會忍無可忍地說:「要是教宗知道那些傳道者以赦罪之名征稅,我相信他寧願看到聖伯多祿大殿化為灰燼,也不願意這座聖殿是蓋在他羊群的血肉上。」。1517年,馬丁路德在威騰堡(Wittenberg)教堂的大門上張貼了《九十五條抗議狀》,起初他並無意分裂教會,只是希望透過神學辯論來促進教會革新,但後來他和教宗的關係越來越僵,甚至燒毀教宗的詔諭,至此覆水難收,路德被開除教籍,從帝國中驅逐出境,而宗教改革的聲浪也如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可憐的百姓在接下來數年經歷了如法國大革命般的恐怖廝殺,那些宗教改革的推手有些是滿腔理想,有些則心懷鬼胎,目的都是為了擺脫羅馬教會的控制。分裂出來的新教會有許多派別,如路德教派、克爾文教派等,統稱基督新教,而仍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則稱為天主教。

這便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分家的由來。或許有人會納悶:既然羅馬教會那麼腐敗,怎麼到今天仍然香火鼎盛呢?前文有提到,馬丁路德並不是唯一看到弊端的人,有些人認為應該堅守一個教會,從內部革新,畢竟耶穌基督沒有墮落,是人墮落了。要改,就從最根本的基礎改起—神職人員的紀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西班牙的依納爵(Ignazio di Loyola,1491-1556)在1540年所創立的耶穌會,他們嚴守貧窮、服從和守貞的自律精神,奔走整個世界,我們所熟悉的利瑪竇、湯若望和郞世寧等都是耶穌會士。羅馬教廷後來也召開大會(特里騰大公會議,1545~1563),進行徹頭徹尾的檢討,奠定天主教會改革的基礎,後來歷經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改革的成效逐漸彰顯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至今天主教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的原因。



也因此當我站在梵蒂崗大廣場時,內心五味雜陳。聖伯祿大教堂—這座天主教會最高的權力中樞—為了它,中古修道士販賣贖罪書,為了它,馬丁路德走出另一條路;但也因著它,羅馬教會有了革新的基礎,因著它,全世界的天主教徒擁有共同的歸屬。

從華麗的大教堂出來後,時近正午,廣場上擠滿了人,引頸盯著一個掛著紫色方巾的小房間瞧,彷彿有什麼熱鬧將要發生。十二點整,群眾一片拍手歡呼,教宗本篤十六世推開了窗戶,陸續用義大利語、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向群眾發表簡短的演說,那真是令人驚奇興奮的一刻。



走出梵蒂岡後,我激動的心情漸趨平靜,想起了耶穌的話:「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門。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

如果你要找的是教宗,那麼他就住在梵蒂岡;如果你要找的是耶穌,那麼他其實住在你家。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義大利像一隻泡在地中海的小腿,漫長的海岸線除了帶來豐富的海鮮,卻也湧入了北非和巴爾幹半島的非法移民;它也像一隻伸長指頭的手臂,這裡的扒手不分國籍,不分美鈔或新台幣,只要有縫隙,他們絶不會呆若木雞。然而就算偷渡客再氾濫,小偷們再猖狂,單靠著古羅馬遺產和文藝復興這兩項文化至寶,每年還是讓義大利的財政部長樂得眉開眼笑。



凱撒征服了世界,觀光客征服了羅馬—這是我兩次來羅馬時一致的感覺。

尤其在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前,我真覺得羅馬市政府應該為汽車開闢一條專行道,不然即使馬路再寬敞,觀光客照樣「霸道」。別想在西班牙階梯感受到《羅馬假期》的雀躍,識相的觀光客拍拍照就走,倒是羅馬人喜歡坐在階梯上,是在擁擠嘈雜的氛圍中沉思?還是在扒手伺伏的環境裡放鬆?我想,如果必須和討厭的人見面,那麼就約在西班牙階梯,因為找到的機會微乎其微!

 

站在忠烈祠(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的天台上不須花一分錢就可以俯瞰整個羅馬市,還能看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屋頂,這在動輒五、六歐入場費的羅馬景點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善舉。忠烈祠內部是博物館,陳設各個戰役的相關物品,熟悉義大利史的人可能會看得熱血沸騰,不熟的很快就摸摸鼻子走人。羅馬古廢墟(Roman Forum)在忠烈祠附近,如果你打算去龐貝(Pompeii)的話,就省點開銷,在Campidogllo旁鳥瞰就好,不然一張廢墟和競技場的合併票就要8歐,還不提供折扣。另外,那些遊蕩在競技場周圍的羅馬士兵和神鬼戰士們會熱切地用日文或中文邀請你拍照,銀子當然不能少。

十年前在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許下的願望果然成真,我又再度踏在羅馬的土地上。這次我又許了一次願,不知道再過幾年會重回?記得別在許願池裡丟光銅板,許願池附近有家百年冰淇淋老店Giolitti,連當地人都咋咋稱讚。通常羅馬的擁擠和炎熱總是讓人哭喪一張臉,但道地義式冰淇淋的滋味絕對會令你日後回想起羅馬時浮起一張笑臉。

 

在羅馬找張床並不難,但要找又便宜又乾淨的房間可是天方夜譚。Termini火車站兩側就有許多旅館,但即便是老舊的宿舍也要20歐上下,開門後還可能會聞到發霉的地毯。至於吃的,口味眾多的Pizza既經濟又實惠,羅馬賣Pizza的方式和其他城市不一樣,你可以自己決定大小,論斤計價。記得點個「愛國披薩」(Margherita)嚐嚐,它是用羅勒的綠、奶酪的白,和番茄的紅,象徵了義大利國旗的三元色。如果有機會看到舖著牛絞肉的披薩,千萬別考慮其他種類,那味道就彷彿牛肉餡餅一樣,令人充滿幸福的滋味。

The Bridge是國際知名的義大利品牌,但是它的售價並不統一,在Via Sistina的路上有一家店的價格還算公道(Barberini地鐵站附近,往西班牙階梯的方向靠左走),在全年不打折的品牌政策下,老闆還是給我八折優惠,我也乾脆地買了一個公事包和手記。有興趣的人不妨去轉轉,或許會發現能用十幾年的好東西。



進入Rome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起威尼斯,如果有人眼睛立刻發亮,大腦腺體瞬間分泌浪漫遐想,那麼他八成沒有來過威尼斯。就好比許多人在烏菲茲美術館看了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後都會不禁吶悶:這就是傳說中最美麗的女神?

只能怪她負盛名之累,從《情定日落橋》到《天才雷普利》,威尼斯在攝影機的鏡頭下被刻畫成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當威尼斯沒有被漲潮的海水淹沒時,那她一定被氾濫的遊客淹沒。我相信,如果幻想能少一點,遊客能少一點,那麼你會發覺她那獨一無二的美麗是同樣有水都之稱的阿姆斯特丹布魯日(Bruges,位於比利時),或曼谷所遠遠無法比擬的。

 

威尼斯的道路平均不到兩公尺寬,就算再「SMART」的車子也擠不進來,於是運河上往來的船隻便成為主要的物流工具。然而一艘小艇能載多少貨物?幾箱啤酒就舉步維艱,因此威尼斯的物價跟著水漲船高,一公斤的柳丁賣3歐半(台幣140),餐廳的消費令人咋舌,還好有麥當勞和漢堡王,它們是窮背包客大快朵頤的天堂。還想更省錢的話Piazalle Roma附近有一家超市,找提著菜籃的老太太一問便知。

 

Grand Canal是威尼斯最大的一條「路」,也是水上公車主要的行進路線(€5,可搭乘90分鐘)。沿著大運河會經過全威尼斯造價最高的橋Ponte di Rialto,橋上有店舖,附近的巷弄間有許多嘉年華面具、眼鏡和手套的專賣店。威尼斯的路就像被小貓玩過的毛線球一樣複雜,如果眼睛不像GPS一樣盯著地圖隨時定位的話,不出兩個轉角就會讓你腦筋打結,方向大亂,但是拿著地圖逛街未免掃興,所幸到處都有通往聖馬可廣場和Ponte di Rialto的黃色指標,迷路的話大不了回頭重新出發。

 

聖馬可廣場上的鴿子很囂張,牠們會朝你橫衝直撞,在接近你面前倏地轉個大彎,活像拍飛禽版的珍珠港。手持一包榖片,你就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人類,牠們的熱情會令你恐慌。我親眼目睹有人躺在地上,全身灑滿榖片,任憑鴿群在他身上啄食,他可能想用較希區考克溫和的方式來表達鳥吃人的瘋狂。總之,聖馬可廣場是一個讓人精神錯亂的地方,在這裡搞不清楚究竟是人在戲弄鴿子,亦或鴿子在戲弄人。不過我拍下一個小男孩和鴿子玩耍的俏皮畫面,起初他害羞地別過臉,後來在他爸爸鼓勵下,大方面對了鏡頭,我答應他父親之後用Email寄照片給他。

 

我並沒有坐Gondolas,一來十年前初來威尼斯時已有經歷,二來動輒六、七十歐的船價讓我的荷包無法消受(官方價€62,50分鐘)。如果能湊足六個人頭一齊分擔,這倒會是一段別緻的體驗。電影裡不是都上演著情侶在黃昏下乘著Gondolas,聽船夫吟唱義大利小調嗎?聽說以前常有船夫唱得太忘情而發生意外,因此市政府後來下達封口令,想要聽船夫引吭的話得另外申請。

沿著街上琳瑯滿目的櫥窗之間,到處可見標示著Murano Glass的商店。Murano是威尼斯北邊的一個小島,可以從聖馬可廣場附近的S. Zaccaria碼頭搭渡輪前往(來回€6)。島上盡是玻璃工廠,可以免費參觀工匠吹玻璃的手藝,至於店舖內的玻璃商品則大同小異。島上還有一座玻璃博物館(Museo Vetrario,一般票€4,學生票€2.5),介紹了自一世紀起不同時代的玻璃製品,嫌時間太多的話不妨進去參觀吧!

進入Venice的相簿...

murmur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